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
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欢迎您!请您点击以下入口进入!希望此入口能帮到大家!
点击进入>>>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
点击以下图片也可进入>>>
【相关阅读】
2016健康扶贫工程
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2%,患大病和患长期慢性病的贫困人口疾病负担较重。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6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通过综合施策,形成政策合力,突出问题导向,实施精准扶贫,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提供健康保障。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受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截至2015年,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张,而832个贫困县平均仅3.28张。
”王培安表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要,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卫生与健康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解决这些实际存在的扶贫难题,要想方设法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在医疗保障方面,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发挥协同互补作用,形成保障合力,力争对贫困患者做到应治尽治;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要通过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控制贫困人口大病治疗费用,有效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费用负担;同时,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方便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要对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有效救治,做到对象精准,精准到户、到人、到具体病种,有效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全面建档分类救治
很多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对于农村的贫困人口如何开展健康扶贫?“我们将开展精准健康扶贫,因病施治,对这些贫困人口实施分类救治,进行有效医治,恢复生产生活能力,助力脱贫攻坚。
”王培安说,一是核实因病情况。
今年4月底,国家卫计委已经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调查方案,并专门召开会议,组织动员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对导致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的致贫病种进行全面调查,把致贫的病种找出来,每一户建立一个档案。
根据安排,调查将于7月底前完成,届时将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管理数据库,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为分类救治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参考,并将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二是进行分类救治。
对于能一次性治愈的,将组织专家集中力量进行集中治疗。
从2016年起,对农村贫困家庭中患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9种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制订诊疗方案,明确临床路径,控制治疗费用,减轻贫困大病患者费用负担。
三是实行挂图作战。
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病种,发动、组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力量,开展重点救治。
输血造血并重软件硬件兼顾
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交通闭塞地区,怎样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王培安介绍,国家卫计委正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0年)》,按照整县推进、彻底改善原则,“十三五”时期,拟在贫困地区加强近1000所县级医院、2000多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套建设一批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为乡镇卫生院配
备急救转运车;到2020年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建设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卫生室。
同时,实施全国三级医院与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
组织全国856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所有贫困县1111家县医院,采取“组团式”帮扶方式,向被帮扶医院派驻1名院长或副院长及医务人员进行蹲点帮扶,重点加强近三年县外转出率前5至10个病种的相关临床和辅助科室建设。
“贫困地区软件、硬件都缺,但是最难办、最难解决的是软件,是人才的问题。
”王培安说,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人才方面,国家卫计委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对现有的人才进行提升,提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脱产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学历和能力;二是对口帮扶,三级医院开展组团式对口帮扶时,要派去一名院长或者副院长,另外还有3至5名技术骨干。
其次,培养能够留得住、稳得下来、能够扎根的乡土人才。
立足本地,在贫困县选拔具有本科学历、大专学历、高中学历的,愿意留在本地工作的本地人才,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培训订单,送出去培训,通过培训取得助理医生资格、执业医生资格或者全科医生资格。
另外,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的报酬待遇,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人
贫困地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既要在面上发力又要“靶
向治疗”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制约农村脱贫进程的痼疾。
打赢脱贫攻坚战,迫切需要补上健康政策短板,为建成全面小康提供健康支持。
健康扶贫工程既要在面上发力,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医疗资源和服务建设,又要明确重点,“靶向治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啃下这块最硬的“硬骨头”。
日前,国家卫计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5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加大健康扶贫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
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健康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疾病是脱贫致富最大的拖累。
长期以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制约农村脱贫进程的痼疾,已经成为影响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最突出的脆弱性问题。
这种脆弱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脆弱性一:贫困劳动力患病风险较大。
由于贫困地区往往分布在偏远山区,生活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在贫困地区生活的人们往往更容易患上一些地方病。
另一方面,贫困劳
动力在外出打工时也缺乏足够的防护意识,更容易成为各种职业病的受害者。
脆弱性二:贫困农户大病承受能力更差。
农村人最怕啥?钱可以慢慢赚,唯独生病、生大病最可怕,动辄几万、几十万元的花费,短期内便可让小康之家重返贫困。
脆弱性三: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条件较差。
截至2015年,我国832个贫困县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6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28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贫困地区卫生与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全面脱贫最突出的“短板”。
要实现全面脱贫,不能存在突出短板。
近些年来,很多开发式扶贫项目,通过产业带动或就业带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因病致贫、返贫的影响,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制约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瓶颈因素。
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迫切需要补上健康政策短板,更好发挥开发式扶贫项目的政策作用。
此次《意见》剑指农村贫困地区长期存在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尤其是对最近两年因病致贫比例不降反升的趋势,将采取超常规举措、调集最优势的医疗卫生行业资源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建立完善兜底保障机制,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
《意见》的实施对于啃下因病致贫这块脱贫攻坚中最硬的“硬骨头”,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
疗卫生服务,实现到2020年让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健康扶贫的过程中,必须看到当前贫困地区因病致贫、返贫的复杂性,既有缺少公共医疗资源、看病负担较重等共性问题,也有地方病和个体重大疾病等特殊案例。
针对不同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切实发挥好健康扶贫工程的作用。
对于缺少公共医疗资源等共性问题,要在面上发力,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医疗资源和服务建设。
《意见》提出的在贫困地区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住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贫困县医院由三甲医院一对一帮扶等,都是从总体上增强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的角度出发,确保贫困农户患病后能够看上病、看好病,尽量少花钱就能看好病所提出的具体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缩小贫困地区与一般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不仅能在短期内缓解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较差的现状,而且有利于构筑贫困地区长远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对于地方病以及个体的重大疾病,要明确重点,“靶向治疗”。
《意见》提出,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坚持精准扶贫、分类施策。
在核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一地一策、一户一档、
一人一卡,精确到户、精准到人,实施分类救治,有利于增强健康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在具体措施上,无论是筛选出的能够一次性治愈大病,还是需要住院治疗或长期康复的慢性病,都有明确的应对措施。
通过明确重点、精准的“靶向治疗”,实现“标本兼治”,形成贫困地区从上到下、从幼到老、从小病到大病的,更可及、更全面的健康干预体系。
脱贫攻坚任务既重且急,做好健康扶贫尤其关键。
《意见》虽明确了各部门任务分工和时间表,但是,还要充分估计到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加大贫困地区的健康扶贫工程实施力度,协调好中央和地方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啃下这块最硬的“硬骨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健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