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
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特点。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导、反思、合作之外,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一、学会关爱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体现。
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爱首先要尊重。
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个人意愿。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
关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
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
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
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当教师对学生随意品头论足时,学生的内心正在对教师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
师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容易做到的,难能可贵的是对差生的爱心: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而要想激发对差生的感情,就要换下有色眼睛,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的因素,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
一量这片良苦用心、趋势的感情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创造出奇迹。
爱要有度。
溺爱当然不行,要做到爱得有节、严得有度。
爱到恨的程度更不行。
我是为了学生好,而这样的好心却常常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
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材等陈腐观念,导致家庭和学校时常演绎出一些教育的悲剧。
实际上棍棒只能造就奴隶,棍棒威慑之下造就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
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贵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
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教师应有好心,但更要有一个好结果。
二、学会理解学会理解,才能学会关爱。
理解不仅是认识手段,而且是人的存在方式。
误角是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当前充满误解的教学是扭曲学生心灵的教学。
教师的言行,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学生们的想法和感受。
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而不能把我们的认识和想法强加给孩子。
学会理解,特别要理解哪些学生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他们往往被戴上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其实,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
三、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艺术。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会宽容,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咱声音,尤其是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
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
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期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有麦克劳德的幸运。
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
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
学会宽容,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就是不能奢望学生一口吃个胖子。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一个人都有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期待的老师,就能最大限度地宽容、理解、善待学生,就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
学会了期待,教师就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蹴而就,就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学会宽容,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前面已经谈到了。
四、学会给予给予,当前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主动发展的教育首先是具有选择性。
因此教师要学会给予,要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
这个空间绝不仅仅是时间,教学仅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独立思维的过程。
如果把已经还给学生的时间,再按教师的要求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依然是傀儡。
给时间,还要给权利、给机会、给任务、给困难。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中讲得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五、学会分享作为参与者,教师要学会分享。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共同的拥有。
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
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学会范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
学会分享,还要学会欣赏别人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它会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
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欣赏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
对别人表现出的真诚的赞扬和欣赏会使用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
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欣赏、赞扬自己的学生。
六、学会合作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单兵作战。
在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的要求以及综合课程的出现,首先对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之间密切合作,可以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示范合作,促进成长。
其实,即使在以往,一个成功的教师,也必然得力于同校长、同事、家长,特别是同学生的密切合作。
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
新课程特别要求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合作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做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与教师具有同样独立人格的人。
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
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学习好、也是教师教好的前提。
七、学会选择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学会选择。
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愈来愈多的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民主化、个性化的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
学会选择成了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学会选择,才能与时俱时。
要让学生学会选择,作为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和顾问,教师必须首先学会选择,才能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教师首先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从而具备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八、学会激励光荣与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成长需要激励。
成功教育,收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
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荣誉。
一些教师只把眼光牢牢地盯在分数上,成功变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的学生则得不到老师的关注。
许多孩子说,老师从来就没有夸奖过我,却时时面对着老师有意无意的暗示:你们不是好学生。
我们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
很好,再试一试,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差远啦,别骄傲,一味地警诫和责难,会使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再做新尝试的勇气。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否定;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
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是形成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最重要的动力。
某学校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心目中的荣誉称号,并自己确定本学期获得该称号的标准。
期末,教师对达到标准的同学进行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
这种激励方法,令人感慨而又敬佩。
九、学会IT 学会IT 这里说的IT也就是信息技术,随着21 世纪的来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信息素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能行证,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首先掌握信息技术。
掌握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必要手段;给学生创造最有利有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十、学会创新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教材、照本宣科的时代过去了,教师的劳动必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新课程的实施,期待创造型的教师来完成。
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课程新的教育;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会永远体验到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
中小学教师的创新,并不是指要有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新的发明和创造,而是希望教师能够谋略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