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能力的新要求_数学论文_希望可以帮到您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

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

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

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

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

新增了概率的内容。

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

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

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

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

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

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

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

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

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

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

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

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十b)2=a2十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十2b)(2a一b)=2a2十3ab-2b2。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

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

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

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实现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怎样教、怎么学的一种导向。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

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

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

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

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

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

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

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

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反思,一般是指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

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

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

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

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同一领域里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

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充实提高自己。

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欲进不能,欲退不舍”长沙市芙蓉区燕山小学张新蔚教了一年级,才知道孩子的思维是那么的不可理解,有时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理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样的困惑,时常烦恼着我。

因为:老师不是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的心态去看孩子。

可是,找不到孩子的心态,教我怎么去教学?教学了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学生在新课过程中表现相当出色,什么凑十法,连减法,破十法以及别的种种,算法多样话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只是,为什么到现在总复习了,却发现数手指头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呢?虽说课改思想中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尊重学生的选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你会发现:不能及时更新学习他人好方法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一步步的落远,慢慢的就会淘汰为所谓的后进生,家长着急,你也着急。

试想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别人已经在学习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了,而他却还在为9-5到底等于几拼命的掰手指头,你能不着急?孩子的家长能不着急?专家们,别把孩子看成天才,我们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要鼓励算法多样化,并不等于我们就任由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算法里倘徉不前。

我实在不希望这些孩子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成为后进生,我不希望孩子对数学的认识就停留在掰手指头计算。

哪怕《数学课程标准》中我最最喜欢的就是那句“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我该怎么办?是不会用那些比较快的方法?是不喜欢用比较简单的算法?是墨守成规,难以改变旧习?还是……我决定作一个全班调查:1、会算14-6=?的同学举手(100%)2、用14-4-2=8算的举手。

(12%)3、用10-6=4,4+4=8算的举手。

(30%)4、[1] [2] 下一页想6+8=14,所以14-6=8的同学请举手(44%)5、数手指头的请举手。

(14%)再调查第5种算法的同学,那么你能理解前三重算法中的一种吗?7位同学都点点头,于是让他们说,说的挺好,有的甚至能理解三种。

这么看来,并不是不理解不会的问题,而是不喜欢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用好听的说叫作“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怎么好听的叫做“积习难改”。

真想问问课改的专家老师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去纠正还是尊重?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唱课改的反调,但是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多了以后,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一种“欲进不能,欲退难舍”的境界。

思来想去,我想我只能在课外,就像家长说的:他还不太会做,你帮忙补补课吧!是的,我只能以补的形式,让我的学生不至于成为后进生。

上一页 [1] [2]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新疆巩留县阿克吐别克镇中学张亭亭【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阅读。

一道好题,一种妙解,一丝联系,一点变化都可能给你的解答带来简便。

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