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1

旅游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1

旅游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昌黎县葡萄沟景区文化、自然生态园
李春雨
摘要:通过对生态园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进行评价与分析,得出生态园区的项目定位以及建设规划的主导思想,为进行旅游区概念规划定位、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一种较为现实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旅游区资源评价景观规划
Studies on Resources Assessment and Positioning of Tourist Areas’Concept Planning Abstract: It propose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ecological park's project and guiding philosophy of the construction plan,which would provide more realistic ideas for positioning tourist areas’concept planning and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rough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park's tourism resources .
Key Words: tourist areas,resources assessment,landscape planning
旅游资源是旅游生命力的根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发掘人文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价值,成为旅游区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

本文通过对中国葡萄酒之乡“河北昌黎葡萄沟景区”的旅游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劣评价与概念规划定位分析,推循出同类旅游区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依据和方法。

1、项目概况
昌黎县葡萄沟景区文化、自然生态园工程,位于昌黎县十里铺乡湾里村,前身是“十里葡萄长廊”而得名的碣石山“葡萄沟”景区,国家级3A景区。

景区在2005年10月顺利通过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2006年4月被列为全省三十家乡村旅游景点之一。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总体规划,“葡萄沟”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始终处于粗放型的发展状态: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产业的宣传促销,到产业的经营管理都还停留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严重制约了葡萄沟景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旅游资源评价
2.1以葡萄沟为主体的景观、文化资源具有区域垄断性
本旅游区三面环山,当地居民世代依狭窄的河岸居住,利用房前屋后等空地栽植葡萄秧
苗,形成了一条长达4公里的葡萄长廊。

沟峪中栽植有上千架葡萄秧,葡萄一穗挨一穗,几乎伸手可摘,为提供大面积的旅游采摘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

悠久的葡萄栽培历史形成了与葡萄有关的民俗文化和特色产品。

目前葡萄沟的葡萄栽植面积约2000亩,年产鲜食葡萄约100余万公斤,规模大,景观奇,形成了中国东部地区难得的“葡萄沟”,其葡萄生产在华北乃至我国东部具有垄断性,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

2.2旅游资源的组合度好
本生态园区以葡萄沟景区为大背景,将山体景观、大面积葡萄景观和水体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景区内的立体旅游景观资源,不仅提升了旅游景观的内涵和层次,丰富了游览的内容,而且延长了旅游的时间;同时,观光旅游可与本旅游区内东侧的华夏葡萄庄园、碣石山、碣阳湖等旅游资源结合成全方位的旅游组合产品,形成昌黎的一条特色旅游线。

2.3葡萄种类多样,适游期长
葡萄沟景区注重葡萄品种的培育和引进,目前葡萄沟内有各类品种的葡萄达100多种,根据葡萄的成熟期又可分为早、中、晚三类,从每年的7月到11月都可以采摘、品尝到新鲜的葡萄。

较长的适游期延长了旅游旺季。

2.4 蓬勃发展的葡萄机葡萄酒文化和产业
作为我国葡萄生产基地之一,昌黎被称为“中国的波尔多”,除了与法国波尔多相近的气候、土壤条件外,它也是中国干红葡萄酒的诞生地。

目前,昌黎县有干红葡萄酒酿造企业近40家,培育了一批如长城、野力、万达、丘比特等知名品牌,销量占全国干红葡萄酒销售市场的40%左右,成为昌黎县的立县产业。

除此之外,景区内还崛起了一批以生产干红葡萄酒为主、又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的葡萄酒庄,为旅客提供了品酒、购物、体验葡萄酒文化的好场所。

2.5丰富多样的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
本区具有丰富的人文传说和民俗风情。

如险可避兵的凤凰城、四百年的葡萄王、有“京东第一大佛殿”之称的千年古刹云峰寺等等。

另外,昌黎县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如河北地秧歌跑驴、皮影等,也为葡萄沟开展参与性活动和文艺表演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3、发展条件分析
3.1发展优势
水文气候禀赋条件:由于本区三面环山,背风向阳,春、夏、秋三季光照充裕,光合作用强烈,夜间因山势高,气温较平原低,日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同时,本区水分条件好,形成了最适合葡萄生长的小环境,大面积的葡萄园成为本旅游区的主要构景要素。

交通便利:本区距离昌黎县城仅7公里,距离昌(黎)卢(龙)公路约1公里,距离秦皇岛市区55公里,距北戴河旅游区40公里,距唐山116公里,距北京248公里,交通方便,可达性强。

客源市场辐射广阔,区位优越:该区域经济发达,居民出游意识强烈,旅游消费水平高;同时,秦皇岛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城市,每年要接待近千万人次的全国及世界各地旅客,也为本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客源基础。

葡萄栽培历史悠久与传统文化:昌黎地区种植葡萄的历史已达400多年,本区内湾里等村葡萄种植的历史也有200多年,当地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河畔沟壑等空闲地种植葡萄,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种植模式,形成了“十里葡萄长廊”这一生态奇景。

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景,而且有古韵风情的清代民居建筑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

一定的知名度和开发基础: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宣传和经营,葡萄沟景区在周边地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景区每年接待旅客的数量都在20万人次左右,并且呈现出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旅游产业的开发潜力巨大。

3.2发展劣势
山体植被缺少:旅游区内山体植被较少,尤其是缺少高大的乔木,对营造青山绿水式的旅游有大环境不利。

村容村貌与旅游氛围不协调: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许多村民新建房屋的建筑风格和色调等与葡萄沟自然生态旅游不协调;同时存量房多,可开发的土地少,使项目建设受到限制。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虽然葡萄沟的开发建设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相当滞后,尤其是景区内的给、排水系统和旅游系统,还远远不能满足旅客的实际需求。

现存景观较单调:目前,本区
内现有的葡萄长廊千篇一律,旅游
项目单一,景观单调,缺少变化,
对游客的吸引力小,使游客往往半
途而返。

4、景观概念规划总体定位
4.1项目定位
以葡萄采摘、葡萄酒文化为主
体,以自然山水、云峰寺等自然、
人文景观为衬托的文化、自然生
态园。

4.2主体思想
整体鸟瞰
为凸显葡萄沟景区文化、自
然生态园的特色,提升景区旅游
产业的内涵和规模,促进景区旅
游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逐
酒街鸟瞰
步增加农民和农村的经济收入,该生态园区的建设规划突出了以下三条主导力线:(1)重点彰显葡萄酒的自然自然和人文资源
葡萄沟景区大面积栽植葡萄的主要目的是为葡萄酒的酿造提供充足的优良的原料,葡萄酒作为葡萄生产的终极产品,将带来丰厚的利润。

推广葡萄沟景区的旅游产业,是以提高原产地的各类葡萄酒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目的。

因此,本生态园区的重点建设内容就是如何彰显葡萄酒的文化内涵。

规划措施:为达到彰显葡萄酒的文化内涵的目的,在生态园游览路线的前部,即在生态园区的入口区位,规划设计了具有浓厚法国乡土风格酒堡一条街和酒文化展示广场,可供游客赏酒---了解酿酒过程和储存方法、认识不同品质的葡萄酒;品酒---了解葡萄酒的品尝技法和饮酒方式,品尝各种葡萄酒(不同酿造方法生产的和各种口味的葡萄酒)并区分品质;购酒---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纪念品收藏或馈赠亲朋好友。

同时,在该区域,还提出了“城市酒吧”的规划概念,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在绿意浓浓的葡萄架下品尝美酒佳酿。

对酒文化的体验是不受季节的限制的,对于在车程为100公里左右的城市游客,酒堡一条街可作为招待远道客人、节假日亲朋好友聚会的独具特色的场所。

在冬季,再配以溜冰、赏雪等项目,可以做到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体现葡萄文化、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葡萄文化的扩展,主要体现在葡萄的种植历史、葡萄的种类、葡萄的生产过程、葡萄的采摘及葡萄的加工与储存等,在规划中,设计了葡萄文化广场、葡萄博物馆、葡萄采摘园等来体现本区浓厚的葡萄文化氛围。

通过农舍前后的葡萄藤架,发展小型的、各具特色的农家客栈、农家饭庄等,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的原则下,在沿山的游览路线上,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素材开发出了望凤坡、罗汉石、十八罗汉、聚贤台等景点,丰富了生态园区的旅游内涵。

(3)发挥景区内人文景观资源的底蕴作用
本生态园内有云峰寺、地震观测台、凤凰城等遗址(迹),在规划中注重了对此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夯实了景区的历史底蕴。

同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均位于规划中的酒堡一条街附近,对景区酒文化起到了积极的衬托作用,也为冬季开放酒堡一条街提供了配套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建涛,刘韶军编著.建筑设计与外部环境.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