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教学中心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1、弱冠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2、“七出”“七出”又称“七去”,“七弃”。
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
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七出”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显示了礼制对夫权的维护。
3、嫡长子继承制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
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
这种继承制度能有效的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得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4、六家七宗佛教用语。
魏晋时期般若学各派的总称。
佛教徒对般若部诸经所讲的"空"义产生不同理解﹐至东晋形成“六家七宗”﹐即道安的“本无宗”﹑支敏度的“心无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开的“识含宗”﹑道壹的“幻化宗”﹑于道邃的“缘会宗”﹐是为“六家”。
其中“本无”又分出“本无异宗”﹐故名“七宗”。
5、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多发于康、雍、乾三朝。
康熙时期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
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从搜集来的图书中,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
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7、儒家八派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史称“儒家八派”。
战国时期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孟子继承乐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且把它发展成为“仁政”学说。
8、三纲五常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他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视作“王道之三纲”。
明确规定了他们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到了东汉,三纲有了更明确的表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从此三纲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武器。
五常也是董仲舒提出,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9、十二生肖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纪年法。
如今渐渐演化成中国人的习俗。
十二生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地支呈现一一对应关系,分别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0、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1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源出于天。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二、简答题:1、经今古文学之争与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经今古文学之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五经的传授全靠记诵,在师徒之间一代代口耳相传,由汉朝人用当时同行的文字“隶书”几率成熟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之为今文经学。
汉武帝所尊崇的儒学,就是今文经学派。
汉武帝以后,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但是在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致,而爆发了经今古文学之争。
经今古文学之争,不仅仅是书写文字和读法问题,而是随着经师源流不同,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也不同,因此,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派别。
经今文学派认为孔子是政治家、教育家,尊孔子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素王”,视孔子删定的“六经”为治国之道。
而经古文学派则把孔子看成是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六经是古代的历史资料。
(2)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六经被尊奉为神圣不可触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经学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见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之深远。
2、博士、硕士、学士从何而来?在我国历史上本意是什么。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古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官职,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
硕士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
学士最早出现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学堂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人学者。
3、简要介绍古代科举院试、乡试、会试及殿试的含义及考中者称谓。
(1)院试又称郡试、道试。
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
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2)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4)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人同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4、简述墨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
“节用”“非乐”等。
(1)“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
这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兼并战争,所以又与“非攻”的思想密切相关。
(2)“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
(3)“尚贤”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4)“节用”是节省财用,这也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
(5)“非乐”是墨家反对敲剥民利的“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竿竺之声”。
因为统治者一作乐,必然要厚敛百姓,号称是治天下,实际是乱天下。
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5、什么是名字避讳,避讳的形式有几种?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王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再口中直呼其音。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才废除。
种类有:字形。
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字音。
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汉字;字义:指用同义、近义字代替讳字。
三、论述题1、儒家、道家、释家的人格理想有何联系与不同?三者都是一种玄奥高远的精神境界,但其理想内涵或精神境界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1)儒、释、道家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①"内圣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中国儒家注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主张积极入世,具有"兼善天下"的进取精神,倡导"明道救世",以天下为己任。
并且从"内圣"与"外王"两个方面阐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所提出的圣贤都是些道德上的楷模和精神上的典范,是一种德性人格。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圣人"、"贤人"、"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追求。
② "道通为一"---道家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道家的理想人格境界是主张淡泊名利,平和心性,主张"轻利寡欲"、"致虚守静"、"无私不争",强调弃智,崇尚无为,提倡无欲。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道通为一",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意志独立。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
“神人”、"圣人"、"真人"、"至人"是道家追求的理想人格。
③"明心见性"-----佛家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佛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佛",它能大彻大悟,洞明一切,所觉悟和体认的是世界的空和人世的苦,因此能够断绝无明烦扰而达到涅槃境界,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
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成佛,尽管人人皆有佛性慧根,但并不是都能得道成佛,成佛与否的原因重在现世表现,来生的福祸寿夭全在今生所作所为的善恶是非。
因此,要想来生来世幸福快乐,此生此世就要禁欲苦修、积善成德。
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
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佛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则是"佛陀"。
(2)儒家、道家、释家人格理想的联系。
三者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他们都选择了禁欲、无私的行为准则。
表现为对人的种种自然欲求在权利上的法律否定。
儒家是站在宫殿上看人世,把伦理道德看得较重。
道家是站在高山之巅看人世,则把名利荣辱看轻了,而把自己与天地合为一体;佛家是站在天上看人世,把一切都看空了。
三者相互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从认识论上来讲,都注重整体的领悟和类比联想。
孔子“尚仁’,但从未对”仁”下过定义,只是从整体出发,通过一些类比,领悟来认识“仁”。
老子“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语道之从整体到局部的领悟的方式;禅宗强调“自悟”、“顿悟”,这种中国化的佛教融汇了汉文化的整体领悟的妙法,又反过来对儒、道思想方法产生了影响。
(3)儒、释、道家理想人格的区别儒、释、道家理想人格评价尺度和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又突出表现在其双方义利观上的截然对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务实,崇尚经邦济世;道家高邈,羞谈功名利禄;佛家空灵,不食人间烟火。
①儒家积极出世,着眼于匡世济民,改造社会。
所以,要求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为建立一个秩序良好,仁义遍地的理想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