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二)

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二)

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二)24.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礼记·射义》记载西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这反映出A.西周射礼中缺乏深刻的人文内涵B.礼体现了家国同构式的等级观念C.礼乐制度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D.射礼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25.读中国古代的思想地图可得A.学术的发展体现东学西渐B.体现了战国晚期文化趋同C.诸子百家的思想严重区隔D.孔子学说得到了各国欢迎26.表1是从汉至唐地方机构变化简表,该表反映了A.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地方行政区划B.国家对于北方的重视程度出现了下降C.古代政治制度受经济中心变革的影响D.减少地方行政区数量是历史发展趋势2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称: 《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这说明明清的思想批判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务实的学风D.维护了儒学的主体地位28.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

”这表明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9.如图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下列对于图中阴影部分的内容推测正确的是A.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D.都反映了西方思想的中国化30.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认为:“到1940年,华北乡间的无数农民第一次被组织起来,受革命观念的教导,达到某种程度的政治和经济解放。

他们现在为中国抗战构成了一个比绵延的堡垒和堑壕还要机警和有伸缩性得多的活的屏障。

……他们是中国动员起来抵抗法西斯恶性病侵略的健康的细胞。

”该观点意在A.肯定了广泛发动农民对抗战的意义B.揭示了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C.赞扬“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D.指出中共的主张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31.英国在1950年初承认了新中国,这是因为一方面英国在华商业利益集团基于上海、香港的现实利益,成为推动英国政府的压力集团;另一方面,英国政府认为中共与苏共区别很大,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防止中国彻底倒向苏联。

下面表述正确的是A.说明该时期中国已经放弃“一边倒”战略B.表明中国政府承认英国在华企业特殊利益C.说明了英国政府参与“一五计划”的兴趣D.表明新中国对外的根本政策是“独立自主”32.格罗斯《希腊史》指出:“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

”作者意在表明A.雅典民主已实现了分权制衡B.雅典政治的重心是执政官C.雅典具体民主实践较为简单D.雅典民主具有法治的保障33.近代英国国王财力不足导致宫廷服饰出现较大变化,王室审美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

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

”导致审美观念如此变化的根源是A.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B.英国国教的建立C.英国君主权力的限制D.英国经济的衰退34.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B.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C.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D.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35.图9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宣传画,画中出现了当时热映的《星球大战》中的大量科幻战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表明美国推动新技术革命的决心B.体现了美国保持军备优势的思维C.反映了美国政府推动电影等产业D.说明了总统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共160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未开化)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政权兴盛安定)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眼界受局限) 之见。

顾经国之路,有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如病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补修之方,即在是也。

——1865年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材料二 1806年的拿破仑战争,法国显示出一个步入了工业世界的民族所能达到的强权国家的水平,而战败的普鲁士失去了独立地位,充分暴露了落后性。

1807年,普王任命开明貴族施泰因男爵为普鲁士首相,开始了改革运动。

施泰因称:“我们无需去摧毁所有的老传统,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改造。

我们不仅反对那些民主的空想家,而且也反对那些诸侯专横权利的捍卫者。

从现状中,我们能发展起这样一种局势,它既不会砸毁一切,又能超出原有结构的气氛不断上演断的剧目。

”改革运动中“正义、义务、秩序”而不是“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口号。

通过君主制的权威,开始废除封建农本经济的生产关系(指农奴制),成为普鲁士走进新兴工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丁平《探析普鲁士面临危亡而改革强国的促成因》(1) 依据材料,归纳李鸿章和施泰因二人主张的相同点,分析共性产生的原因。

(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两国的改革措施,并做简要的评价。

(13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中国龙的形象变迁综合所有材料内容拟定一个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主题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作,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制定的。

在每年六月,五百人议事会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公民大会决定该年是否实行陶片放逐,如果大多数人表示赞成,即定下开会日期(通常在八月某天)。

开会当天,留出十个出入口与雅典十个部落相对应,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在陶片上写上他所希望放逐的公民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

执政官清点选票,如果票数达不到法定人数6000人,则投票无效。

在两派斗争相持不下的时候,陶片放逐无异于一次全民公决。

雅典人放逐领袖人物所考虑的不是其官职和功劳,而是国家利益和他们自身利益,这就迫使领袖人物们不得不接受群众监督,而不可能成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帝王或官僚。

在没有陶片放逐法的地方,党派斗争常常导致杀戮甚至内战,而陶片放逐法只是通过放逐一派的政治领袖就把问题解决了。

对于被放逐的政治领袖来说只是剥夺了十年参政议政的权利,变更居住地而已,期满就可恢复权利,失败一方的追随者更不会受到追究和歧视。

——摘编自周洪祥《陶片放逐法与雅典民主政治》(1)依据材料归纳陶片放逐法的特点。

(7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陶片放逐法的历史意义。

(8分)45.【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国家之间武装冲突减少,大多数武装冲突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

冲突更多出于种族、宗教争端等原因,其性质更为复杂。

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色彩逐渐淡化,国家利益成为一些政府制定对外政策时的首要考虑因素,维和行动的政府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往往要照顾国内选民的倾向。

某些国家试图甩开联合国,采取单边主义行动。

如在1999年北约就绕过了联合国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2003年,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发动伊拉克战争等。

1988年之前,联合国共开展了13次维和行动。

1988年至2007年,开展了47项国际维和行动,其中向马其顿和中非共和国派遣的预防性部署部队首次承担了预防性外交任务,对防止冲突发挥了一定作用。

联合国在萨尔瓦多、莫桑比克等国还通过收缴和销毁武器、缩小军队规模等措施以达到预防冲突的目的。

同时维和行动也扩展到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政府管理、加强法制、保护人权等。

要求多个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更多的时间。

(1)根据材料归纳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新挑战。

(8分)46.【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章太炎墨学研究的三次变化,无疑与世道时局的变化紧密相关。

他在维新变法时期归宗儒学,竭力尊孔,虽好先秦诸子,但主要是老庄,且未精读。

他曾说“余虽少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最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其多于法相相涉”,受康有为影响主治古文经学,于墨子治学不多。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对儒家的信任度降到最低,墨学研究兴于此时,是其彰墨时期。

彰墨主要是处于救亡图存与排满革命所需要。

此时他的批儒扬墨,还与当时康有为极力提倡的新教改革一创立孔教有关。

康有为提倡保皇立宪,反对排满革命;章太炎则强烈主张排满革命,激烈地批判孔教,认为孔教不合中国革命所需;墨教则被认为是下层人民的宗教,具有对统治者的反抗性,有助于革命精神培养。

1914年后的批墨和抑墨则是一战后,他对于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后的结果。

特别是1931年之后日本加紧侵华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其更加认同儒学,强调经书中蕴含的民族大义与国性修养之道。

——摘自何爱国《忧时之学: 论章太炎的墨学三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章太炎墨学三变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太炎对墨学与儒学态度变化过程。

(8分)参考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24.B 25.A 26.C 27.B 28.D 29.D 30.D31.A 32.C 33.C 34.B 35.B第二部分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1)相同点:都强调在保持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反对变革政治制度。

(6分)原因:两国都因外敌入侵,面临民族危机。

两国落后于工业文明的潮流。

改革都是由当权的封建官僚主持。

(6分)(2)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未触动旧有的政治经济制度。

(6分)普鲁士:废除了农奴制。

为普鲁士开展工业革命及日后统一德意志创造了条件,但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