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文综历史量少未必精,量多未必滥,精练之魂,在透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俊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解析(实考过程模拟):A:吻合题意:据题干所言,商汤网开三面,当属仁善之举,因此得拥护而灭夏建商。
保留。
B:以偏概全,也不符史实。
“见野外有人捕猎”,从语意看,“捕猎”是偶然行为;夏商时期,主要经济活动应是农业。
排除。
C:保护鸟兽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范畴,跟题干是有所关联的,又是当代热点。
保留。
D:歪曲题意,也不符史实。
商汤灭夏建商,主因是夏桀暴虐无道的统治丧失人心。
排除。
对比没有排除的A和C:仔细体味两项的差别和题目的主旨,哪一项的描述更严谨?哪一项更能比较完整的体现题意?哪一项更具历史价值?C项描述的依据只是材料的前半部分,有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之嫌。
至此,可以考虑排除了。
题旨:仁德之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井、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解析:A:不符史实。
重农抑商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
错误。
B:首先明确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的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然后对照题干信息,看看是否有着某种联系。
题中“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必然会影响到自耕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状态;题中“加剧了土地兼井、农户流亡”,势必也会对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的状态形成冲击。
这种冲击或影响,对于自耕农经济来说,正符合该项所描述的“受阻”。
C:生产热情如何?题干没有明确体现。
(注:仅作疑点存在,也不可就此而武断排除,需要对比B项后确定)D:歪曲题意。
题中的“操纵物价”,不等于操纵税收。
税收是由国家执行。
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重农抑商;自然经济)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莺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解析(实考过程模拟):A:曲解题意。
据材料,中书、门下二省仅是变更了名称,没有涉及职能的变化。
排除。
B:不符题旨。
该项从逻辑上看,并没有明显错误。
但不符合问题的主旨:“目的”。
(实际做题时,一般不可排除,看后面两项有没有更适合的,再作决定。
)C:题中“低品级官员……议政”表明,这些官员品级低,他们依附于皇帝的权威,必然唯帝命是从,然而权力却很大,同于宰相,他们跟凤阁、鸾台的宰相之间必然形成相互制约的状态,这利于避免宰相权力独大的局面出现,自然也便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可联系明清内阁和军机处设立的情形,以更好的领会该现象)。
符合题意,保留并排除B。
D:不符题意及题旨。
首先,题中并未体现出对于宰相职能的强化;其次,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目的,通常都是为了加强集权,维护统治地位。
该项“强化宰相…职能”的说法,并非真实目的。
考点: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都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D·解析(实考过程模拟):A:心学强调的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特征,跟昆曲这种艺术形式的流行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可以考虑排除,但并无十分把握,还得留下。
B:不符事实。
据题意,昆曲明朝已流行,而京剧是清末道光年间才形成的。
从时间上看,就不可能存在该项描述的情况。
错误。
排除C:不符题意。
题干始终围绕宫廷及士大夫阶层与昆曲的互动情况说事,尤其这句,“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足以体现出等级意识是很浓的。
所以该项可排除。
D:如果不是很肯定的排除ABC,一般也是不敢轻易选择D的。
从题中信息看,“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透露出一种被动接受的信息,跟该项“符合文化品位”的主动性语意不太相符;再者,该选项内容比较表象化,好象并没有什么历史价值可言,难道这么长串材料就为了说明这样一个轻飘飘的现象?如果仅是“符合品位”还好理解一点,可以从其所处阶层、价值观上体现。
回顾前面的各选项看,B可依据知识排除;C可据题意排除;至于A,还真不敢随便排除,因为,不少时候,我们看不到联系,不等于没有联系。
假如想得多,比如上面所述的关于D项的语意,那结果恐怕就比较遗憾了。
考虑越周到,倒越容易出错!!!PS:从材料看,是因为官方的重视,上流社会的逢迎与虚荣做派在推动,把这样的现象归为“符合…文化品味”,花了好些时间,坦白说,还没想透。
考点:京剧艺术;陆王心学。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D·解析(实考过程模拟):A:无中生有。
题目无该项所描述的内容。
排除。
B:自相矛盾,不符事实。
“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意味着,朝贡体系依然存在,该项描述的“已经解体”明显错误。
排除。
C:曲解题意。
题中,地方督抚只是尽其本分上奏和建议,这跟该项所说的干预朝政不是一码子事。
排除。
D:题中“邀请…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是按国际规则来解决外交问题,而不再是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下的朝贡外交做法。
该项符合题意,故选。
考典: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
29.1923年底。
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C·解析:回顾基本史实:孙中山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始终坚持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标。
据此,可以首先排除不符史实的A、B两项。
至于D项,其中“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语意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对封建势力的具体斗争对象改变了,二是反封建的大目标改变了,如果只考虑到后者,便可以排除,因为反封建是实现民主共和的前提,是没有改变的。
但若也考虑到前者,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干扰。
不过,就算该项的内容完全不知道是否符合史实,也不应该有大的影响,目标改变与否,不是题目的主旨,题中材料始终围绕的核心内容,是对革命未成功的反思和探索。
C:吻合题意。
孙中山反思的结论是“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简言之,就是要效仿俄国革命领导集体“组织之方法”。
俄国革命的成功,从领导层面看,正是因为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考点: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A·解析(实考过程模拟):A:材料描述了这样的情况,根据地农民一改过去被压迫的境况,有了选举权,甚至可以参与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决策活动中来(“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这可是激动人心的变化啊,然而,在抗日战争背景下,这些权与利并没有落袋为安,还必须继续努力取得抗战胜利。
换句话说,正如该项所言,利于“抗日热情”的激发。
保留。
B:不符题意。
题中“减租减息”,只是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依然是地主土地所有。
排除。
C:国民革命(1924-1927年)的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抗战时期的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任务还没有实现,努力中。
排除。
D:国民党的影响?哪方面影响呢……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题干中关于根据地的政策,也确实是有别于国民党做法的新现象,越想越糊涂。
这时候,拿保留下来的A来对比,可以从两方面考虑放弃D项。
一,D项中“排除了”的说法是不是显得有点绝对?二,也是最重要的依据,两者权衡的时候,看历史价值,看题目主旨,题中材料的描述始终都是围绕着A。
题旨:抗战时期,中共已注重民生和民主政治建设。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B·解析:A:不符题意。
该项描述符合历史背景(一五计划期间),但题中关于“尺”做“新衣”和搞土地“测量”,却不是工业化的内容,更不能体现工业化为中心。
B:该项简直就是题干的直译,没有错误,保留。
(这么表象化?有点怀疑是吧,应该的。
)C:不符史实。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于1958年。
D:不符题意。
图片上看起来,场面更象是农村。
其实是城是乡都不要紧,反正只有一个场景,而且题干中也没有城乡差别的任何对比性内容。
最后,本来有点疑惑的B项,也只好当仁不让了。
题旨:男女平等观念;“军工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十五的月亮)。
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思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C·解析:题干解读:既然是问斗争结果,那么相关信息就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使贵族和平民“完全溶化在国家中”,引号内容的理解是关键,而对它的理解不应该是绝对而单一的,需要参照选项来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