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住宅绿色生态设计
摘要:新型的绿色生态住宅目前在世界各国可谓方兴未艾,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
势所趋,本文分析了绿色生态住宅的基本概念、要求、以及绿色生态住宅的建筑设计的实现策略,旨在为今后的绿色生态住宅建设提供参考。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住宅设计从生存型逐步向功能型、舒适型转变,开始出现体现人文关怀、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理念的住宅。
绿色生态住宅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以有益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确保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居住着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建成人与自然双赢的住宅。
l 绿色住宅的基本概念
绿色生态住宅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就是绿化较好的住宅,实际上较高的绿化率只是绿色生态住宅内容的一个方面,真正的绿色生态住宅的内函是全方位的立体环保工程。
“绿色生态住宅”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并组织居住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居住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同时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侯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舒适环境,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它所代表的是多功
能、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把居住建筑共生共融于地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与自然共同自由健康地生长。
它是既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还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并具有无废无污、高效和谐、
开放式和闭合性良好循环的特征。
2绿色生态住宅的要求
绿色生态住宅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是开发商不能随意自封的。
绿色生态住宅要求在能源、
水、气、声、光和热环境以及绿化、废弃物处理、建筑材料等9个方面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1能源系统,应该避免多条管道入户,对住宅的围护结构和冷热系统进行节能设计,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冬季室内温度处于20℃左右。
2.2水环境系统要求设立室外污水处理再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室内外采用节水型器具,采用节水型的景观用水系统。
2.3气环境系统要求室外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室内保证自然通风,卫生间有通风换气设施,厨房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国家规定的居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4声环境系统方面,建筑设计中采用隔问降噪措施,要求室外日问噪声小于50 db、夜间噪声小于40 db,室内日间噪声小于35 db、夜间噪声小于30 db。
2.5光环境系统要求室内设计满足日照时数,尽量采用自然光;室内外避免光污染,如强光广告、玻璃幕墙等;室内外采用节能灯具,提倡使用太阳能绿色照明。
2.6生态住宅还要求采用取得国家环境标志认可委员会批准并被授予环境标志的建筑材料,要符合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放射性和无挥发性的要求,使用3r(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3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策略
节地、节能、节水、节约资源及废弃物处理是生态住宅设计中特别关注的技术内容。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则更为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绿色建材系统等,介绍如下:
3.1 建筑主体节能
建筑主体节能要求在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在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地区、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应根据不同供暖空调方式来设计外墙的热工性能;寒冷地区的围护结构设计要考虑周边热桥的不利影响,同时应注意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在夏季炎热地区,应充分考虑屋顶保温、遮阳、夜间通风等隔热降温措施的使用;此外,应充分利用
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如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等。
3.2 常规能源的优化利用
必须符合国家当前的能源政策;应合理地选择确定整个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能源供应方案,优化建筑中各设备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结合居住区的具体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并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例如对于小区中的采暖系统,在城市规模、市政管网设施等条件适宜的地区应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大型采暖方式;在有合适的低温热源可以利用的地区可考虑采用热泵等采暖方式;对以电为主要能源的地区,电力峰谷差大的地区宜采用蓄热技术;泵、风机等动力输送设备宜采用变频技术;集中供热应对热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加强保温;对于集中供热的采暖末端应设有热计量装置和温控阀等可调节装置。
3.3 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系统中的比例,同时要注意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效率。
3.4 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
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娱乐景观用水,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
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对于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应考虑海水利用方案。
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3.5 室外环境设计
应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
可利用园林设计来减少热岛效应,改善局部气候,保证小区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和热岛强度等各项指标负荷健康、舒适和节能要求;应注意为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提供必要的遮阳;地面铺装材料设计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反射率;应设计一定比例的有植物覆盖的绿色屋面;应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减少透水地面的比例;规划设计应使得人的活动区有舒适的室外风环境,方便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应仔细协调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单体设计,以处理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防风的问题,同时保证夏季或过渡季建筑物前后有一定的压差,促进自然通风的进行。
3.6 智能系统设计的实现
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
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
因此,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也需要推进智能化的发展,进行智能系统设计。
3.7强力整治促进环保
房屋的建设和使用都存在着对环境污染的问题。
环境被污染,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关于环境污染问题,过去只是提“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现在增加了防治声污染和光污染的内容。
这是切合现实情况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电磁污染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在日益提高,电磁污染已经出现,并有不断增长之势。
电磁污染已纳入治污计划和措施之内。
4 结论
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之路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随着机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世纪的主旋律。
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
参考文献:
[1]桓小红浅谈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职业2009 年第09 期
[2]苏芳分析生态建筑的设计要点及生态住宅的原则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8 年第0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