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ppt

自然灾害.ppt


(3)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 高处,在春季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 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10年高考全国卷)某段高速公路 (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 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 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 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 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 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 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
人为原因: 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开矿,乱砍滥伐 等均可能诱发滑坡。 弃土弃渣的堆砌,大量松散物质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物 质条件; 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破坏山坡表层形成泥石流;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滥砍乱垦使植被消失,加重水土流 失,破坏山坡稳定性,滑坡、崩塌发育易发生泥石流.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 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就快 速向垂直于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逃跑,直到跑 到相对安全的高度。
6.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
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
该地区山高谷深,河流众多;地震造成大量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积水形成众多的 堰塞湖。
(2)简要回答堰塞湖带来的危害?为防止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你 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危害: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淹没沿岸农田(耕地)、村落;进一步诱发地震,使湖岸 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强;堰塞湖堤坝不牢固,易决堤引发洪涝灾害。 措施:利用工程措施:在堰塞堤坝上开挖泄流(洪)槽; 实施防御措施,做好撤离预案,随时准备进行必要的人口撤离;加强气象预报和湖区水 文监测,建立预警系统。
考纲解读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 点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 害的形成原因。
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等地质地 貌灾害的发生过程。 4.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 近,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地震发生
2、岩石:地震频发,山体中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风化严重,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地形: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为滑坡泥 石流提供了地形条件。 4、气候:西南地区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多 暴雨,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动力条件。
(3)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
县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试从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此次泥 石流发生的原因。
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 比较破碎,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 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 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 破碎; 舟曲长时间的持续干旱,造成城区周 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 露在外,加上植被破坏,使雨水容易 进入,导致滑坡; 连续几日的特大暴雨,形成了泥石流, 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泥石流爆发的条件:
山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地貌物 质、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
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地貌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 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 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
(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 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材料:2008年5月21日上午10时10分,遥感中心通过解译航拍图片 和卫星数据,在四川地震灾区发现三十四处堰塞湖。堰塞湖是由于 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堵截河谷、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如果遇 到强余震、暴雨,可能会发生溃坝,对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威 胁。同时,由于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也会对上游造成淹没的危险。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地震发生后该地区形成了众多的 堰塞湖?(4分)
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 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山坡,破坏 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 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 黄土滑坡。
试讨论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春季多发的自然 与人为原因 • 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冷空 气进退的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 • 2、此时草木出生,许多农田开更,地表比 较裸露。 • 3、此时地表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是 地表干旱加速。 • 4、干燥输送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 形成沙尘暴天气。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 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第二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 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 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分别说明A、B地区地 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成因: 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 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成因: 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
1、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灾害成因:山地面积光、山高谷深、地 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疏松、受重力和水力 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 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 节性规律。 2、时间分布特点: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但一般在雨季 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3、空间分布特点山区多发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震频发、震级高 地壳 活动 激烈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风化严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 多发
季风 气候
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
8月以来,我国甘肃舟曲、 四川绵竹和汶川、云南贡 山等地相继发生山洪泥石 流灾害。而连续的暴雨给 救灾又带来困难。
(1)上述三个泥石流 发生地,在地理位置上 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位于横断山区(位于 我国一、二级阶梯的交 被泥石流损害的舟曲县城 界处),地形陡峭。 (2)试分析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原因。 位于地质活动带上,岩体破碎脆弱(多裂隙); 山体陡峭;多暴雨;植被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