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环境常识
1.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国家安全生产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反三违:反对违章指挥,反对违章作业,反对违反
劳动纪律。
4.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被伤害。
5.三同时:在进行基本建设时,必须坚持劳动保护与
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6.四不放过:一旦发生事故,必须做到事故原因不清
不放过,责任者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没有制定出防范措施不放过,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
不放过。
7.安全生产的五同时: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
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
安全工作。
8.安全生产月:每年六月份。
9.三个一样对待:小事故与大事故一样对待;未遂事
故与已发生事故一样对待;外厂的事故与本厂的事
故一样对待。
10.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
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
11.夏季四防:防洪、防雷电、防倒塌、防暑降温。
12.冬季四防:防滑、防冻、防火、防中毒。
13.江泽民在89年上海讲的三句话: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14.安全生产中职工的三个权利:遇有违章指挥,职工
有权利拒绝执行;事故隐患不除,工人有权不上岗;工前不进行安全交底,工人有权不作业。
15.危险源识别应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的活动、
工作场所、设施及组织活动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下
的各种潜在的危险源。
16.三种时态: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17.三种状态: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设备的开机、停机、检修等情况下,危险源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属异常状态。
紧急状态指发生火灾、爆炸、洪
水等情况。
18.危险源的识别方法: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
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
19.安全生产管理十大原则:计划原则、效果原则、反
馈原则、阶梯原则、系统性原则、不得混放并存原则、单项解决原则、等同原则、责任制原则、精神
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原则。
20.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查思想、查管理、查制度、
查现场、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
21.安全色的定义:红色,禁止、停止和防火;蓝色,
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黄色,警告、注意;绿色,指示、安全状态、通行。
22.5S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23.安全电压:6V、12V、24V、36V、42V。
24.消防工作的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5.最基本灭火方法:窒息法、冷却法、隔离法、化学中断法。
26.防尘工作的综合防治措施:教、革、密、风、护、管、查。
27.安全教育的内容:安全思想教育、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典型经验教育和事故教训教育。
28.物的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具缺陷少或有缺陷;(4)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29.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4)手代替工具操作;(5)物体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攀坐不安全位置;(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物品处理错误。
30.5.40预防事故九不放过:安全组织不落实不放过;岗位经济责任制不落实不放过;不执行设备维护保
养不放过;不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放过;对于违章
指挥、违章操作不放过;安全防护装置不完整、不
可靠不放过;不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不放过;不经过
安全教育不放过;事故隐患不排除不放过。
31.5.41属于特种(设备)作业的五个工种:电气焊工、电工(配电工)、煤气操作工、起重工、锅炉工。
32.5.42 ES知识E:GB/T2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S: GB/T28001-2011《职业健康
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33.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34.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5.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
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36.风险点:是指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
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7.风险辨识:是识别企业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
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8.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
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9.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
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
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40.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
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
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41.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
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42.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43.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
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
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44.隐患:是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
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
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
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
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45.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
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
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
46.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
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47.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
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
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
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48.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
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49.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50.可容许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
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51.职业健康安全:影响或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的员工
或其他工作人员(包括临时工或承包方员工)、访
问者或任何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52.可接受的风险:根据组织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
方针已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53.工作场所:在组织控制下实施工作相关活动的任何
物理区域。
54.相关方: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
团体。
如:顾客、所有者(资方)、员工、供方、
银行、工会、合作伙伴或社会。
55.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
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56.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
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的现象。
57.固体废物可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
58.一般固体废物又可分为可回收利用的一般固体废物和不可回收利用的一般固体废物两类。
59.可回收利用的一般固体废物:含铁成分的除尘灰;废钢;包装箱、袋等;除尘灰等;点火炉等废旧耐火材料。
60.不可回收利用的一般固体废物:主要是建筑施工垃圾。
61.危险废物:配电室产生的废电容器、变压器油等;废铅蓄电池;废润滑油、液压油;废化学试剂;废旧电子零部件;含油棉纱和手套;废旧钢丝绳;办公替换下的废旧墨粉盒、磁盘、涂改液瓶、色带、复写纸等;废旧油桶、玻璃丝布、日光灯管;变质过期的化学稀料、油漆桶、涂料等。
固体废物的收集
62.各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均应设置固体废物临时置放点,并在临时置放点配备有专门标识的废物容器,有害废物必须单独存放,防止再次污染。
63.固体废物产生后,由产生班组人员按要求放置到临时存放场所或容器里。
各班组必须设专职或兼职的固体废物管理员负责此项工作。
64.根据固体废物“是否可回收、是否有毒”的性质和“方便回收”的原则确定容器颜色标识:
65.可回收利用无毒无害废物:绿色;
66.不可回收利用无毒无害废物:蓝色;
67.有毒有害废物:红色。
68.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69.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