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_《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

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请同学们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出示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我们山东有一座美丽的城市,那里每年都要举办啤酒节,是哪个城市?(学生回答)师:是呀,青岛啤酒世界闻名,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根据这个表格,你们能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吗?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2:16))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16)火车第二天与第一天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4: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写于黑板2:16 4:32 16:2 32:4 16:3 2:24 32:16 4:2。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发展。

本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同时还改变了以往教师对于学生提问“大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提出问题所造成的弊端,而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也为后面的教学打好铺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

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2 32: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2、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

(学生独立完成)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

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

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师: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在练习本上写下2:16=4:32这个比例的分数形式,再同桌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生写并交流)介绍人体的黄金比并出示姚明图片,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意图: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又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宗旨。

】3、试一试: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我们做个小练习试一试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思考: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计算两个比的比值,看比值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写出等式,从而认识比例的共性,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同时通过思考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

】三、自主练习1、自主练习第2题。

2、找朋友。

3、判断下列比中,哪两个可以组成比例。

4、从两个长方形的相关数据中找出一些比例。

5、用4、6、10、15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看谁写得多。

【设计意图]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的基本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四、课堂总结1、谈收获: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同桌互说后师随意挑选多个同学说出他们在这一节课的收获。

)2、说区别: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先小组内说一说,再班内交流,师出示课件总结。

)五、课后拓展有位同学说,他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长度,你信吗?课下试一试。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比例的意义》【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理解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五年级下学期,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时间间隔较长,因此,以复习导入,能有效的引发学生回顾旧知,为学习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尤其对求比值的方法,做几个简单的小练习,与本节课紧密相连。

另外,学生们都属于内敛型的,好静不好动,在课上,要积极引导学生的讨论思考,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多进行小组或同桌讨论,以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中间,设计了一个姚明身高的练习,既是本课内容的体现强化,又能提高学生的精神,使其进一步集中精力进行下一环节的自主练习。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比例的意义》【效果分析】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与分数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本节课,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以复习导入,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中间插入姚明的例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五个自主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学生通过口算、自己算、抢答、小组合作分工等多种方式,大家的思维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从学生掌握知识、课堂参与情况来看,整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结构上,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比例的意义》【教材分析】(一)比例的意义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2、掌握“比例”这一基本概念,是学习比例基本性质的前提。

学习比例的意义,掌握其特征,将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理解其算理,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3、通过对比例的意义的学习,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本身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客观事物要肯于思考,善于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1、本课时知识包括比例的意义。

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加以巩固。

2、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它是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使学生理解比值相等是组成比例的关键。

此知识点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并不难,难的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对若干比求比值,观察出有些比的比值相等,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比例的意义》【评测练习】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如下表。

(1)写出相对应的距离与时间的比,求出比值并比较大小。

(2)说说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3)表中的数据能组成比例吗?请写出几个。

2、找朋友。

14 :12 3020 1812 0.80.04 2010 804 3、下列各比中,哪两个能组成比例?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6:9 2.8:4 2:2.5 14:20 0.4:0.5 0.9:1.2 14 :1104、有两个长方形,如图所示,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比例?5、用4、6、10、15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看谁组得多。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营造谐、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合作、互动的空间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了思维,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1、引导观察,留给学生自主验证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力图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或创设情境、设计某环节,让学生讨论、合作。

留给学生“一席之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与空间。

本节课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意义时,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

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意义的认识,我设计了几个渐进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练习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学生的潜能在验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同时增长智慧。

让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知识,奠定新知识的起点。

于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

于不经意的诱导“我用别的方法也作出了判断”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意义。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比例的意义》【课标分析】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的价值最应体现于学生紧密相连的生活中。

课程标准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备课时,我将练习与生活中的比例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