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刑法思想的变迁与影响》之三阶层犯罪构成要件
时间:5月19日至6月1日
地点:法学院二层会议室
主讲人:柯耀程
主题:德国现代刑法思想的变迁与影响
柯老师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在德国学习十余年。
德国法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有目共睹,而柯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细致入微的课程讲述,使我明白,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一定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提到三阶层,首先要讲到学者Beling(1866-1932),通常被译为贝林格。
他认为进入到刑法评价中需要经过三个流程,才能称其为可罚性,以可罚性为基础才能决定他的法律效果。
贝林格认为,刑法的规范应该是一种对客观行为事实的类型化规定,因此提出一个概念“事实法律上的法定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这个概念就是这样提出的,在德国法律中成为“事实的要件”。
构成要件及其具体内容、属性和本质成为贝林格刑法理论的核心,刚刚提出时,这个体系非常完美,贝林格的思想体系认为:客观存在的行为事实是客观的行为,不能当作是评价阶层的范围,只是接受评价的对象。
,一个行为要成为评价的对象要经过客观类型化的解释和客观法律的判断,必须经过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对法律秩序意义的评价。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刑法的评价已经进入一个体系性的评价,这个叫做三阶层的评价体系,至此,三阶段的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最原始形成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叫做古典犯罪理论;后来产生了一些变化,叫做新古典犯罪理论,之后又演变为目的犯罪理论,再之后的变化就和最初的理论大相径庭了,评价理论体系原来的三阶段已经全部被推翻了,原本的认定方式和现在的认定方式已经完全不一样,这是理论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在其他几天的讲座中,具体讲了每一个阶段的每一次演变以及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
如麦兹格的理论,迈耶的理论,以及考夫曼的相关理论。
对三阶层从开始都后来的演进做了详细的讲解。
使我对构成要件这一基础理论知识有了非常深入的学习。
这次讲座学到的不仅仅是构成要件的相关知识,更让我明白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越是基础的概念,基础的理论越难学清楚,而只有弄清基础理论的由来和发展,才能触类旁通,有自己的领悟,才能使现有的理论知识做延伸有发展。
因此,要想再法学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必须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弄清法学的每一个基础理论知识,每一个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