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精品】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精品】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

“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折柳”代表“惜别”,“归雁”代表“思乡”,“莲花”代表“高洁”,“菊花”代表“隐逸”。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勇敢无畏、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D.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和《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是用了皇帝的年号纪年,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用的是干支纪年。

【答案】 C【解析】【分析】C.“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故答案为:C;【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答案】 C【解析】【分析】A.有误,“古稀”指七十岁;B.有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C.正确;D.有误,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是鲁智深;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

B.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 《小石潭记》《屈原》《海燕》《白杨礼赞》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郭沫若、高尔基、茅盾。

D. 红孩儿、小福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孔乙己分别是《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答案】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ABC正确。

D项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B. 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D. 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答案】 B【解析】【分析】B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

“始龀”指孩童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故答案为: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5.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好汉聚集,直到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他们分别是王伦、晁盖、宋江。

B. 陈涉复立楚国社稷。

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

C.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不属于这种文体。

D. 《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罢,不禁令人想起发生在长江上的赤壁之战。

曹操率大军南下,欲破江东孙权。

孙权、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周瑜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大营。

【答案】 B【解析】【分析】B.错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故答案为:B【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6.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B. 成语“峰回路转”“妄自菲薄”均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最优秀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有误,“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B.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 “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雾凇沆砀”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D. 古代文人常用字、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陶庵梦忆》《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8.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

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C.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D.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王安石为王文公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表述错误,《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故答案为:B【点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要熟知牢记。

对于作家作品、古代文体、称谓等要记忆。

9.下列是对我国相关传统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A. (纪年)我国古代用干支或皇帝的年号纪年。

元丰六年(《记承天寺夜游》)、文帝之后六年(《周亚夫军细柳》)、晋太元中(《桃花源记》)所用纪年方法相同。

B. (称谓)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C. (年龄)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岁。

D. (文体)词在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时期,又称“曲子词”,也叫“长短句”“诗余”等。

【答案】 B【解析】【分析】“家君”:家父。

是谦辞。

“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是敬称。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B.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

“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于衡山的南面,“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的南面。

C.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脍炙人口,百世流芳,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 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答案】 C【解析】【分析】A、B、D没有错;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

故选C。

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11.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里写道:“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请参与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活动,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1)【诗歌里的“智慧”】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各种自然景物。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下面两句诗,都反映了一定的物候现象,请探究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经典里的“智慧”】朱光潜先生说,读小说不能仅仅读故事,更要通过感悟、品味、欣赏,读出故事背后的诗意。

这诗意就是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

《格列佛游记》第三章描写了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作者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3)【生活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

有些广告,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有一些广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下面是部分产品的广告,这类广告在设计上有何共同点?反映了商品广告中在汉字使用上的什么问题?请谈谈你对这类广告创意的看法。

衣衣不舍——某洗衣店广告步步糕升——某蛋糕广告油备无患——某风油精广告万室具备——某房产公司广告【答案】(1)纬度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