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法顾问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点

企法顾问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点

企法顾问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点企法顾问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点汇总一、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例题:下列情形中,属于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的有()。

(2008年)A.经营者通过电视广告对其产品质量、性能作虚假宣传B.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C.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名称D.经营者在商品上伪造认证标志答案:BCD解析:本题考点为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从本法条可以看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二、商业贿赂行为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贿赂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

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贿赂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贿赂论处。

提示: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

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

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

例题:经营者的下列行为不构成商业贿赂的是()。

(2007年)A.为购买自己产品的客户提供促销费、宣传费B.给予中间人佣金,但已如实入账C.为用户的业务代表提供旅游、考查机会并支付费用D.给予用户代理人劳务费、咨询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贿赂问题。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贿赂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

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贿赂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贿赂论处。

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问人佣金。

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

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

正确答案是B。

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例题:某商场在电视上做广告,声称其新进一批法国巴黎时尚服装,现正进行打折优惠,消费者纷纷前往购买,后来消费者发现服装并非产自法国,而是由国内厂家生产的,则该商场的行为是()。

A.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行为B.虚假宣传行为C.伪造产地的行D.正当广告宣传行为答案:B解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商业秘密主要包括: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管理秘密。

1、“不为公众所知悉”是指该信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悉;2、“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该信息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3、“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等。

提示: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①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②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③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④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例题:甲旅行社的欧洲部副经理李某辞职后即到了乙旅行社任职。

李某违反甲旅行社的有关规定,将该旅行社的欧洲合作伙伴情况、旅游路线设计、报价方案和客户资料等信息带到乙旅行社。

乙旅行社原无欧洲业务,自李某加入后欧洲业务猛增,成为甲旅行社的有力竞争对手。

现甲旅行社向人民法院起诉乙旅行社和李某侵犯商业秘密。

法院如要认定乙旅行社和李某侵犯甲旅行社的商业秘密,应当审查的事实包括()。

(2006年)A.甲旅行社所称的“商业秘密”是否属于从公开渠道不能获得的B.乙旅行社的欧洲客户资料是否有合法来源C.甲旅行社所称的“商业秘密”是否向有关部门申报过“密级”D.乙旅行社在聘用李某时是否明知或应知其掌握甲旅行社的上述业务信息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秘密。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目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正确答案是ABD。

五、经营者不得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行为:(1)销售鲜活商品:(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3)季节性降价;(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例题:下列行为中,属于正当竞争行为的是()(2009年)A.某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鲜活商品B.某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积压商品C.某经营者因转产原因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D.某经营者出于与竞争对手争夺份额的考虑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答案:ABC六、搭售行为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七、不正当的有奖销售;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1)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

例题:下列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是()。

A.低于成本价销售鲜活产品B.商场为了促销,在成本价以上将商品打折出售C.企业经营不善,因为歇业而降价销售产品D.商场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达到10000元答案:D解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八、诋毁商誉的行为(要求必须是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诋毁商誉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市场经营活动中的经营者,其他经营者如果受其指使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构成共同侵权。

解释:新闻单位被利用或唆使的,仅构成一般的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而不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1、实施主体是经营者;2、诋毁商誉行为的主体主观是故意。

3、诋毁商誉行为客体是竞争者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4、诋毁商誉是捏造、散布虚假事实。

例题: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关于诋毁商誉行为的表述正确的是()(2009年)A.经营者捏造虚假事实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道德不构成诋毁商誉行为B.经营者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发布影响其他同业经营者商誉的信息,只要该信息是真实的,不构成诋毁行为C.诋毁行为只能是针对市场上某一特定竞争对手实施的D.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主观心态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诋毁商誉行为的认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可见其行为要件包括:(1)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经营活动中的经营者,经营者一定是在同一领域内,具有竞争关系的。

(2)在客观上一定是实施了这种诋毁的`行为。

(3)损害了竞争对手。

(4)诋毁商誉具体包含两个方面,可以是商业信誉也可以是商品的声誉。

九、不正当投标行为(1)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

(2)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十、具有特殊地位的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A.搭售行为B.强制交易行为C.垄断行为D.不正当竞争行为答案:BCD例题2: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下列哪一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A.甲厂在其产品说明书中作夸大其词的不实说明B.乙厂的矿泉水使用“清凉”商标,而“清凉矿泉水厂”是本地一知名矿泉水厂的企业名称C.丙商场在有奖销售中把所有的奖券刮奖区都印上“未中奖”字样D.丁酒厂将其在当地评奖会上的获奖证书复印在所有的产品包装上答案:B解析:仿冒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种种不实手段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或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的规定,仿冒行为包括以下4种:(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只有B项是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

A项的行为是虚假宣传行为;C项的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D项是正当的经营销售行为。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例题3:甲经贸公司租赁乙大型商场柜台代销丙厂名牌床罩。

为提高销售额,甲公司采取了多种促销措施。

下列措施哪一项违反了法律规定?A.在摊位广告牌上标明“厂家直销”B.在商场显著位置摆放该产品所获的各种奖牌C.开展“微利销售”,实行买一送一或者买100元返券50元D.对顾客一周之内来退货“不问理由一概退换”答案:A解析:《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A选项违反了此规定,应属于对经营者本身的虚假宣传。

BD选项并不涉及什么不正当竞争行为;C选项中尽管优惠的幅度很大,但仍属“微利销售”,价格仍高于成本价,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低价倾销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