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到了幼儿前期,儿童已具备了各种基本的情 绪体验,并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在 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儿童能比较准确的表达出自 己的感情,也能正确的林辉别人表露的情感,并 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日渐社会化
Erik H Erikson:埃里克森(1902 -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 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 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 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 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 ndura,1925—):新行为主义 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 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 父 。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 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 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 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 要因素。
1.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
(1)直接学习 (2)模仿 (3)强化
学前儿童 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论
第一节 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 的意义
一、社会性简介
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ຫໍສະໝຸດ “社会”的,但身边只要 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就是一 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 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 也离不开社会。
(2)社会性影响 学前儿童身体、
心智的发展
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 儿童的心智发展
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孩子,不 仅不会学习如何做人,还会导致不
真诚、虚伪、道德水平低下等
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构成的最基本因素,即自我意识、 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行为、道德共五个方面。
(一)社会性的产生
(1) 运用语言的 交际能力
(2) 友好相处 的能力
(3) 自律的能力
(二) 社会性的内容
(4) 表现与理解
的能力
(5) 对环境 的适应 能力
(6)良好 的生活、卫 生、学习习
惯等
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意义
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 需要
首先,良好的社会性会促进 孩子的身体健康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 1980),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 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亚杰对心 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 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 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 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 –1987)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 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 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 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 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 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落地哭”就是 由于身体不舒适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到2-3个月时, 经常对人发出的微笑则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以后表达情感的表情日益复杂起来,因此有人把表 情称为“情绪的语言”。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 婴儿期的儿童怎样运用表情与别人进行交往。而2-3 岁的儿童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情时,总是一边 说一边做出表情,尤其当语言表达发生困难时,往 往采用表情和动作进行补充。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理论和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 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 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 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中对心 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 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 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 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自我与社会学习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 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鱼人的行 为动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人们对自 己能力的判断影响着其对自己将来行为的期望。
个体自我效能感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迄今在某一领域他所取得的成就; 二是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
(三)认知发展理论
(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1.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形成 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
(一)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和发展
(二)幼儿期道德和道德感的发展 1.服从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道德感的发展
3.幼儿道德评价的发展
(1)幼儿道德评价的正确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幼儿评价的独立性在5岁左右显著提高
(3)幼儿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性评 价到比较抽象的、带有社会意识的评价;从带有 情绪性的评价道比较客观的评价;从复述成人的 评价到提出自己的评价见解;从根据行为效果评 论到根据行为动机评论。
二、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和大众传媒 等因素。
(1)家庭环境
①家庭物质条件的影响 ②亲子关系的影响 ③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第一,民主型。 第二,专制型。 第三,溺爱型。
三、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0-3岁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
(1) 兴趣比较 广泛,但 缺乏中心
(2) 直接兴趣
较多
(3) 兴趣表现 出年龄差 异和个别
差异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4) 兴趣比较 肤浅,容 易变化
(5) 兴趣有不 良倾向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0-3岁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二)幼儿期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 2.幼儿同伴间的交往 3.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4.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1)攻击性行为 (2)嫉妒行为 (3)退缩性行为 (4)破坏性行为 (5)残忍行为 (6)欺骗行为
五、学前儿童道德的的发展
(一)0-3岁儿童道德和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 3岁前是儿童道德和道德感萌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