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儿歌、给儿歌配画,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构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三、教学策略
本课和第九课《蜻蜓飞飞》、第十五课《我和马儿在一起》、第十六课《风来了》分别从观察、想象和联想等侧面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视为一个丰富“造型表现”的小单元。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带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

儿童画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特点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丽。

课本中选取了中国水墨动画创始人特伟的年画作品《拔萝卜》,三幅画面像动画片一样,分别以生动、有趣、直观的形象向人们诠释了儿歌中“拔萝卜”的情景。

学生不但能感受到儿歌欢快的节奏,还能从生动有趣的画面中激发他们学习语言、进行绘画创作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课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学生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本课的教学极具开放性,因此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儿歌的意境,有创意即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儿歌,课前应该让学生收集一些儿歌,有些是他们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课堂上学生一起朗读,并想
象其中的画面,接着再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促进他们想象力的提升。

针对学生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通过学生喜欢的儿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儿歌配画的方法步骤。

本课的教学策略是:激趣──探究──演示──欣赏。

在学习中采用以下思路:课前收集儿歌──课堂上交流儿歌──根据图画找儿歌——分析儿歌内容与图画的关系——根据儿歌进行想象创作──欣赏儿歌图画,学习创作方法──学生创作──展示评价。

四、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