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国之重器后(司)母戊鼎与四羊方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高: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藏品图片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用途:炊食器所处时期: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出土时间:1939年出土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6张)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
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
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后母戊鼎用陶范铸造,铸型由腹范、顶范、芯和底座以及浇口范组成。
鼎腹的纹饰有可能使用了分范。
鼎耳后铸,附于鼎的口沿之上。
耳的内侧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
也有人认为鼎耳先于鼎体铸造,然后嵌入铸型内和鼎体铸接。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后母戊鼎形腹部铸有“后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
发现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
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40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6~7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
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命名现状此鼎初始被定名时,鼎内铭文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
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人教版教科书仍是称之为“司母戊鼎”),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争议针对后母戊鼎前后有两种说法。
一说为,“司”读“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鼎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另一说为“司”意为“后”,后就是王的意思,后母就是王的母亲。
先秦王同后,注意这里后不是说是母后,太后。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
“司母戊鼎”原是“后母戊鼎”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
在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这座鼎的说法一直是“司母戊鼎”。
那么,是播音员口误,还是教科书出了错?安阳殷墟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按习惯称为“司母戊鼎”。
对此,有专家称,学术界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播成后母戊鼎3月6日下午1时左右,网友“锻钢”在新浪微博发帖称,在收听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有关国博布展青铜器大展的报道时,现场记者播报新闻两次提到“后母戊鼎”。
“我以为又发现了新的青铜器。
”网友“锻钢”称,可是画面给出的赫然是“司母戊鼎”。
昨天下午,河南商报记者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上找到了这段新闻:为给3月下旬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和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作准备,3月6日上午,从国家博物馆两个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起运了第一批184件文物运往国家博物馆,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
网帖发出后,众多网友前来围观。
网友“我是中国吕洞宾”认为央视失误,“新闻做得太糙,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也有网友指出,应该没有读错,因为对这个鼎的命名,是根据出土时鼎腹中三个青铜铭文辨识为“司母戊”,也有人认为是“后母戊”。
官方命名国家博物馆网称之“后母戊鼎” 当天下午,“央视新闻30分”新浪官方微博回应网友质疑称,主持人和记者都没有读错,“节目刚播完贺红梅和崔志刚(主持这期节目的两位新闻主播)就找我讨论这个问题了!播前也核实了,其实考古界早已经更正为‘后母戊鼎’了。
” 假若如此,那是教科书出了错?网友“公冶老狼”称,这个消息颠覆了他的认知,“我被教科书误导了10多年”。
对此,“国家博物馆网站”曾回应:“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释读为‘后母戊’。
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 河南商报记者查询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官方测试版),在藏品介绍中,名为“后母戊鼎”的青铜大方鼎确为教科书上的“司母戊鼎”。
简介中说,此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殷墟目前仍采用“司母戊鼎”叫法“后母戊鼎”是在安阳的一片农田中发现的,安阳殷墟博物馆工作人员杨女士说,她从未听说有“后母戊鼎”说法,为便于相互交流与宣传,目前有关这座鼎的资料介绍、宣传手册上采用的都是“司母戊鼎”这个称呼。
“现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里放置的仿制品标注的也是这个称呼。
”杨女士称,殷墟申遗成功时,这座鼎在殷墟博物馆展览两年。
专家建议学术界认为应改名“后母戊鼎” 昨天下午,杨女士就此咨询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的岳洪斌。
杨女士说专家认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反写。
所以“司”和“后”字形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
因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博物院目前已更名为“后母戊鼎” 。
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期四羊青铜方尊四羊方尊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用途:盛酒器所处时期:商(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出土时间:1938年出土地点:湖南省宁乡市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
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
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
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
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
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
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文物特点浑然一体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
它的造型以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
长颈,高圈足。
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
尊四角各塑一羊。
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