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英语2翻译全套

大学英语2翻译全套

There Is Magic in a Word of Praise赞美之词的魔力一次,一位百老汇喜剧演员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在一个座无虚席的剧场里讲故事、唱歌,数以千计的人们看着他—但是没有人笑或拍手。

“即使一个星期能赚10万美元,”他说,“那也像人间地狱一般。

”不仅演员需要掌声,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失去信心。

因此,我们都有着双重需求:被别人称赞以及懂得如何去称赞别人。

说赞美的话是有技巧的,有正确的说法。

比如,因为某些显而易见的成就而去表扬一个人,这不是真正的赞扬。

你得运用辨别力和创造力。

“您今晚的演讲很精彩、很有说服力,”一次,一位和蔼可亲的女士对一位商人说,“我禁不住想,您肯定也能当一名出色的律师。

”听到这意外的溢美之词,那位商人像个男生般地脸红了。

无论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没有一个人会对真诚的赞赏无动于衷。

耶鲁著名的英语教授威廉·里昂·费尔普斯讲述道:“一个炎热的夏日,我走进一家拥挤的饭馆吃中饭。

服务员递给我菜单时,我说,‘今天厨房里的小伙子们肯定在受罪!’服务员惊讶地看着我说:‘来这儿的人都抱怨菜的味道不好,对服务评头论足,还埋怨太闷热。

19年了,你是第一个对后面厨房里的厨师们表示同情的人。

’人们所需要的,”费尔普斯下结论道,“是作为人能得到一点点关注。

”在那种关注中,真诚是至关重要的。

当劳作了一天的男人回家时看见孩子们将脸贴在窗上、张望着等待他,他也许会感到这种无声而珍贵的语言如甘露一般涤荡了他的心灵。

孩子们尤其渴望鼓励。

童年时如果得不到善意的赞赏,将会危及性格的发展。

一位年轻妈妈向A·W·比文牧师讲述了一件让人伤心的事:“我的小女儿常常不听话,我不得不批评她。

但是有一天,她特别乖,没有做一件会挨批评的事。

当天晚上,我给她盖好被子、准备下楼时,听见她在抽泣。

我走回去,发现她把头埋在枕头里。

她一边呜咽一边问:‘难道我今天还不够乖吗?’”“那个问题,” 那位妈妈说,“像把刀一样刺痛了我。

当她做错事时,我总是急于纠正,可是当她努力表现得好些时,我却没有注意。

我哄她睡觉时连一句称赞的话都没有。

”同样的准则——说友善的话——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

我小时候住在巴尔的摩,当时街坊里开了一家新的药店,为此我们那位技能娴熟、资历颇深的药剂师老派克·巴洛很生气。

他指责他的年轻对手出售廉价药品而且在配药时没有经验。

最后,那位受到伤害的新来的药剂师考虑以诽谤罪起诉对方,于是他去见了一位明智的律师托马斯·海斯。

“别把争端扩大化,”海斯建议说,“试试友善(地处理)。

”第二天,当顾客们告诉他他的对手在讲他坏话时,这位新药剂师说,一定是哪里发生误会了。

“派克·巴洛,”他对他们说,“是这个镇上最好的药剂师之一。

他能在任何一刻、任何一天或任何一晚配出急救药方。

他的细心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这个街坊已经扩大了—有足够的空间同时容下我们俩。

我把他的药店当作我学习的典范。

”当那位老人听说这些话时——因为称赞和丑闻一样会长着闲聊的翅膀迅速散播——迫不及待地要亲自见见这个年轻人,给他一些有用的建议。

怨恨因真挚诚实的赞扬而化解了。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那些能让其他人高兴的事实避而不提呢?“给生者一朵玫瑰,其意义远远胜于送给逝者华丽的花圈。

”一位风度翩翩的老绅士以前常常顺路去新罕布什尔州靠近康韦的一家古董店里推销商品。

有一天,等他走了以后,古董商的妻子说,她很想告诉他他的来访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丈夫回答说:“下一次我们告诉吧。

”第二年夏天,一个年轻女子来到店里,她自我介绍说是那个销售员的女儿。

她说,她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从那天以后,”古董店老板说,“不管什么时候当我想到一个人的优点,我就会立即告诉他。

也许我不再有另一个机会了。

”如同艺术家们在把美展示给别人的过程中能获得满足一样,任何一个掌握赞美艺术的人会发现它对给予者和接受者来说都是一种幸福。

它给陈词滥调注入温暖和愉悦,将喧嚣的世界转变成优美的音乐。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我们只是需要把它说出来。

Lights, Camera, Action! 灯光,摄影,开始!暮色已经降临在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而15岁的赖安·雅各布斯还要徒步行走很长一段路。

他和他的家人正吃力地拖着装备,在泥泞的小径上跋涉。

此刻,赖安呼吸着沉闷而湿润的空气,汗水流淌到他脖子上。

到达野外工作站后,他将在床上方支起蚊帐,睡上一会儿。

然而,那只是片刻的小憩。

凌晨4点,他便会醒来,朝着观测站开始另一次徒步跋涉。

这个美国少年为什么要在夜间徒步穿越中美洲的热带丛林呢?原来,他在为“超级自然探险”的下一集拍摄作准备。

“超级自然探险”是赖安和他的家人为网络制作的一档节目,旨在教育孩子们投身大自然。

这一次,他希望拍摄每年从远方飞来、栖息在哥斯达黎加的200种候鸟中的一些鸟类。

在上一集中,他与生活在这个独特的弹丸之地上的奇异的动物、植物和人有过一次亲密接触。

让我们跟随赖安揭开热带丛林的奥秘吧!奇思妙想赖安原先并不是丛林摄影探险者。

10岁以前,他一直住在威斯康星州。

在他10岁那年,他的父母及两个弟弟一致决定举家搬迁到哥斯达黎加——世界上生物最为多样的地区之一。

哥斯达黎加是连接南北美洲的桥梁,因而两个洲的动植物都能在此安家,其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包括森林、山脉、海岸、沼泽)养育着50万种生物。

赖安说:“如果你来哥斯达黎加看我,你会惊奇地发现我家周围的树上有猴子活动,大鬣蜥在四处爬行,鹦鹉在头顶上飞过。

”搬离威斯康星州之前,兄弟几个就已经被杰夫·科温、斯蒂夫·欧温以及克雷特兄弟等明星主播的自然节目所吸引。

“看了那些节目,我们走出户外,假装自己是那些明星去探索自然,”赖安说道,“后来,我们搬到哥斯达黎加,好像真的变成了那些明星!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制作自己的节目,激励别的孩子也走出去探索自然。

”兄弟几个负责创作剧本、主持节目,父亲负责摄影,母亲负责编导和制作。

夜幕下的动物很快,雅各布斯兄弟便萌发了制作一集节目的念头,即便这个念头意味着需要夜间在丛林的深处拍摄捕捉青蛙的过程。

赖安回忆说:“当时大雨倾盆,我们浑身湿透,厚厚的淤泥几乎要把靴子从脚上拔落了。

” 青蛙的叫声弥漫四周,赖安的头灯射出的光线从青蛙的小眼睛里反射出来。

男孩们轻轻地抓住青蛙,辨认其种类,然后把它们放走。

在另一段夜间纪录片中,赖安着手打破有关蝙蝠的种种谣传,据说共有110种蝙蝠生活在哥斯达黎加,赖安协助科学家们用网捕捉其中几种,称其重量,辨别其种类。

然后,这些会飞翔的哺乳动物俯冲而下,继续它们吞食果实、散落种子以培育树木的工作。

“人们惧怕蝙蝠,因为惧怕而残杀它们,”赖安说,“我想教育人们,让他们知道蝙蝠不但不可怕,而且它们对环境至关重要。

”赖安13岁的弟弟迈克尔补充道:“我们想通过节目给观众一次体验。

我想,通过那种体验,他们会关爱自然。

如果人们关爱自然,他们就会想着去善待自然。

”丛林里的惊奇关爱自然的另一个原因:大约25% 的处方药最初都是来自于植物,尽管现在其中的大部分掺和着模仿植物混合物的人造化学成分。

赖安采访过一位植物学家兼巫医,得知了哥斯达黎加的土著人之一布里布里人使用植物医治百病的方法。

哥斯达黎加有着万余种已知植物物种,每年还不断有新植物被识别。

谁知道丛林里还蕴藏着多少有待发现的药用植物呢?由于大自然不遵循什么既定剧本,男孩们已经习惯了种种惊奇,比如在孤猴院里小吼猴缠绕在母猴毛发里的情景。

拍摄海龟的片段需要夜间多次前往海滩,正如赖安11岁的弟弟威尔说的那样:“海龟可不会随叫随到!”在候鸟来临之前,赖安连续一周天天在凌晨4点徒步走到观测点。

“超级自然探险”接下来几集的内容包括飞流而下的瀑布、不同寻常的可替代能源一览等。

但是,雅各布斯兄弟可不希望你只是观看他们的节目,他们也想欣赏你的节目。

他们邀请你和你的班级小组制作有关自然的录像,放在他们“超级自然探险”的网站上与大家分享。

赖安的妈妈玛吉说:“我们很想看看并了解别人会展示些什么。

”Unit 7 Cultural DifferencesChinese Place, American Space中国人的住所,美国人的空间中美文化之间差异明显,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段义孚在这篇短文中,试图从美国人和华人对空间和住所的不同观念着手,透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断言,美国人较少受到场所的束缚,更注重面向未来。

而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则深为某些特定的场所所束缚。

请注意,段义孚在本文中用较多的笔墨描述了鲜为西人所知的中式房屋和中国传统价值观。

美国人有空间意识,而不在乎地域观念。

如果你去居住在郊外的美国人家里做客,进门的第一件事几乎就是身不由己地漫步到景观窗前。

有意思的是,你进了主人家的住房之后,首先赞美的却是房子外面的美丽景色。

看见你竟然懂得这所房子的景观设计,主人也会颇感欣慰。

远方的地平线不仅是天地之间的分界线,而且是未来的象征。

无论家园有多美丽,美国人并不扎根于此:他的目光总是被向外延伸的空间所吸引,落向地平线上的某一点,那就是他的未来。

与此相反,想一想传统的中式庭院。

清一色的围墙环绕四周,影壁后面是一个院子,角落里或许还有一座微型花园。

一旦踏入主人的私家小院,你会置身于一种安静优美的氛围,一个由楼阁、幽径、假山和花草点缀其间的错落有致的世界。

但是,你看不到远处的风景,你的面前没有任何开阔的空间。

在这样一所房子里,你对大自然的所有感受仅仅是天气的变化,唯一的空间是头顶上的天空。

中国人扎根于他的家园。

中国人对家园怀有深厚的情感。

云游四海乃是一种陌生的情趣。

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这样来描述中国人扎根于本土的理想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理论上,农民在中国社会中地位较高。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农民从事生产粮食的基础产业,更在于他们不同于唯利是图的商人,他们情系自己的土地,即使身临险境,也绝不背弃家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美国人在阅读中国诗歌的译作时,可能会对频繁出现的强烈的思乡哀愁感到诧异,甚至反感。

要理解这种强烈的感情,就必须知道,中国人由于饱受战乱流亡、旱涝灾害之苦,对于安定的生活怀有强烈的渴望。

迫不得已的颠沛流离使中国人对于失去的感受更为强烈。

与此相反,美国人搬家大多出于自愿。

他们对故里的怀念其实是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的眷恋。

与此同时,未来召唤着他们,未来正守候在那广袤的空间里。

当我们批评美国人的“无根性”时,往往忘了这正是我们所推崇的理想带来的结果,即社会的流动性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当我们赞许中国人的“扎根性”时,却忘了“住所”一词既表示空间位置,也表示社会地位:被束缚于某一处所也就意味着受制于人生的某种定势,很少有改观的希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