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考研真题经济学原理2002答案

北京大学考研真题经济学原理2002答案

答案部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原理 考试时间:2002年1月27日下午招生专业:各专业 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1.试论货币的本质(15分)答:(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须结果。

从货币的起源看,货币只不过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2)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上。

货币有以下五种职能:①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1)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

(2)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②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隐含了商品流通中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磨损,从而使它代表的一定金属重量面额价值名称与实际包含的金属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货币。

但是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可以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逐渐出现了用贱金属铸造的辅币。

既然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有可能用没有价值的铸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于是就出现了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它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④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

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

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⑤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和银充当。

2.试论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10分)答:(1)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2)级差地租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土地的优劣不同。

土地有贫瘠之分,有离市场远近之别。

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收益是不相等的。

投资于生产条件较差的土地,劳动生产率低,产量少,个别生产价格就高;而投资于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个别生产价格就低。

农产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只能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

因此,投资于生产条件好的地块的农业资本就因其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

这个超额利润为农业资本家交纳级差地租提供了条件。

(3)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

因为土数量有限,优等和中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必须投资经营劣等地。

若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中等地生产条件决定,则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将因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将其资本转移到其他部门中去,农产品会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涨至投资劣等地也能获得平均利润时为止。

因此,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这样,经营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能够从中获得超额利润。

又由于优、中等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对土地经营的垄断,限制了各个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因此,那些租种较好土地的资本家就能够稳定而持久地保持超额利润,并把它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4)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劳动。

这种劳动是加强的劳动,因此它能创造出超额剩余价值。

所以,级差地租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特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形式的?(25分)答:(1)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一个多元的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是主体,即不仅存在全民,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及各种混合经济是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结果。

生产力现状表现为:总体水平不高;生产力构成多层次,即不仅存在现代化大生产,同时存在半机械化,半手工劳动,还广泛存在手工劳动;各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就决定了所有制不仅存在公有制的形式,而且存在非公有制:、决定了比较分散的,空间范围有限的,发扬个人传统和优点的,集体、个人经济经济、技术落后,客观上要求引进外资技术,发展“三资”。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以及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所有制,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如果动摇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丧失了其主体地位,也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如果否定和取消了公有制,实行私有化,社会主义制度就将不复存在。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首先,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挖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要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必须首先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在:公有制使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获得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实行公有制才能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性基础。

②实行公有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实践表明,以社会主义为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能够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而实现这一要求,一靠生产力的发展,二靠公有制的壮大。

公有制有利于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目标利益结合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性条件与保证。

实行公有制,就是为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统一起来。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实行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有利于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地位的平等,有利于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结成新型的互助合作关系,有利于保证社会生产目的和劳动成果分配的社会主义物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基础和最根本的特征,是全体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基础条件。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至于如何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则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由于我国的全民所有制经济主要是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资本所形成的,所以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形式,国家作为人民的代表,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在归国家所有的同时,也必须由国家直接占有、支配和使用,也不意味着必须由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直接组织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它和全民所有制形式一样,都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都排除了依靠生产资料所有权而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的剥削关系。

我国的集体所有制包括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和城镇的集体所有制。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农业中的主要经济形式。

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广泛存在于城镇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等许多行业。

一部分是在20世纪50年代对个体手工业、个体商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建立起来的;一部分是由劳动群众集资,组织街道闲散劳动力兴办起来的。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和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

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扩大商品流通,活跃城乡市场,对外出口贸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劳动就业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③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