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汇率"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2.金融狭义:货币资金的融通。
广义:一切与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
3.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基于主观上的诚实和客观上对承诺的兑现而产生的商业信赖和好评。
4.国际储备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动资产的总称。
5.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
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6.利率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
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 本金x时间×100%。
加上x100%是为了将数字切换成百分率,与乘一的意思相同,计算中可不加,只需记住即可。
7.外汇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管理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8.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具有乘数效应。
它包括流通中货币和存款准备金。
(我国还包括财政金库存款等)9.派生存款由贷款转帐增加的存款。
10.金融监管内容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
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
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二、辨析题三、简答题1.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㈠货币政策的目标⒈最终目标⑴经济增长⑵稳定货币⑶充分就业⑷平衡国际收支⒉首要目标:稳定货币3.贷款五级分类法及意义。
⒈内容:将贷款按质量高低分为五类⑴正常类贷款;⑵关注类贷款;⑶次级类贷款;⑷可疑类贷款;⑸损失类贷款。
⒉意义:⑴有助于央行与商业银行更系统、更全面地评价贷款质量;⑵有助于建立更合理的呆帐准备金计提和冲销制度;⑶有助于完善信贷制度,改善和提高贷款质量。
4.派生存款派生能力的制约因素。
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是一国金融当局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第二,提现率。
又称现金漏损率,是指公众提取现金所形成的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的比率;第三,超额准备金率。
是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和超额准备金率是制约派生存款规模的主要因素,三者比率越高,存款派生规模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5.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含义和区别。
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份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交易,但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一种基金运作方式。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份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申购或者赎回的一种基金运作方式。
这里所指的开放式基金特指传统的开放式基金,不包括ETF,LOF等新型开放式基金。
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主要区别(1)期限不同。
封闭式基金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存续期,我国的封闭式基金存续期大多在15年左右。
开放式基金一般没有期限(2)份额限制不同。
封闭式基金份额固定,在封闭期限内未经法定程序认可不能增减。
开放式基金规模不固定,投资者可随时提出申请或赎回申请,基金份额会随之增加或减少(3)交易场所不同。
封闭式基金募集后只能委托证券公司在证券交易所按市价买卖,交易在投资者之间完成。
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可向基金管理公司或其销售代理提出申购或赎回申请,交易在投资者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完成(4)价格形成方式不同。
封闭式基金主要受二级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当需求旺盛时,交易价格会超过基金份额净值而出现溢价交易现象,反之则出现折价交易现象。
开放式基金买卖价格以基金份额净值为基础,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5)激励约束机制与投资策略不同。
封闭式基金封闭期内,不管表现如何,投资者都无法赎回投资,因而基金经理不会在经营上面临直接的压力,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投资计划进行长期投资和全额投资,并将基金资产投资于流动性较差的证券上,这在这一定程序上有利于基金长期业绩的提高。
开放式基金业绩表现好则会吸引新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也随之增加;反之则面临赎回的压力,因此与封闭式基金相比,能提供更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但另一方面,由于份额不固定,不时要满足基金赎回的要求,开放式基金必须保留一定的现金资产,并高度重视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在这一定程度上会给基金的长期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四、论述题1. 亚太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刻原因就在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了实现较快可经济增长,必须大量吸收外资,而在外资担心金融风险,不愿意流入时,政府又制定了消除外资顾虑的政策,实行本币自由兑换、本币与美元挂钩,一旦外资认为存在金融风险,希望流出时,可以方便地兑换成美元,转移出境。
与美元挂钩造成了本币币值严重高估,必然加剧国际游资套汇行为,而在实施高利率政策以吸收外资、保持国内高储蓄率的情况下,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国际游资的套利行为。
在套利套汇的国际投机性资本大量涌入后,加上金融监管系统又不健全,资金被拆借流入股市,用于房地产开发,当社会需求不足或下降,特别是在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中,国际市场需求环境变化、市场需求下降的背景下,股市下挫,房地产销售不畅,银行资金周转不灵,金融风险突然出现,此时国际游资迅速撤离,这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不可避免地发生金融危机。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许多东南亚国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严重被毁,社会经济福利大幅度下降,甚至引发政治动荡。
2008:本次金融危机最初由于经济过热产生,经济高速发展,银行手中资金过度集中。
因为资本都是逐利的,导致银行放贷审查放松,对于信用较差的个人贷款如房屋按揭贷款降低贷款条件。
同时,为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将此类信贷资产打包,形成新的金融衍生品(CDO)进行银行间买卖,买入的银行再进行打包,再进行买卖,最终导致银行无法对买入的资产进行风险评估。
当信用较差的个体出现违约时(因为条件优惠,违约的代价非常低),危机通过金融衍生品扩散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2. 美国次贷危机(1)基本概念: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 ,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产生原因: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看法都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
这场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主要影响折叠对美国经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
投资者担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会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进而损害美国经济增长。
但开始许多分析家认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围,对美国整体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来,次贷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
根据最新数据公布,美国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点五,这已宣告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而且预计美国经济还将继续低迷。
首先,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急中“中标”,而且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
其次,美国经济基本面强健,不乏继续增长的动力。
这是因为美国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强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美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当的时间内没有国家和组织能撼动;而且美国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像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战略收缩就有效的缓解了当时的危机。
而有论者认为,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根本上没有解决,负债逐年增加,从1975年至今没有出现过贸易顺差。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也好,还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义也好,没有解决社会分配和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缺口问题,美国就从根本上无法摆脱其经济危机。
折叠对全球经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继续阻碍生产的增长。
更大的问题的是,影响房价出现两位数下降的因素对在房地产泡沫鼎盛时期消费者大举借债的美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持乐观看法的人从消费者支出的反弹中得到些许安慰,但这可能是一个错误。
房价呈两位数下降将使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
问题已经在其他消费者债务上显现出来,如信用卡违约率正在上升,贷款机构很可能面临更加棘手的局面。
随着住房拥有者感到自己越来越穷,消费者支出必将受到抑制,特别是在股市持续下滑的情况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可能产生心理蔓延,特别是房价的重估。
尽管在美国不计后果向高风险借款人放贷的规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价的膨胀一直比美国更为严重,英国、西班牙等国更容易受到房价泡沫破灭的打击。
另外,《经济学家》还指出,全球经济抵御美国经济疲软的能力也不应被夸大。
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必然将损害其他地区的经济。
2008年10月,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稳定报告估算,当时欧美的金融债券产品按照盯市价格计算,遭受损失已经高达2.8万亿美元。
2009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信贷损失最终高达2.2万亿美元。
截止2009年1月初,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已报告信贷和市场风险损失共计1万亿美元(7400亿美元在银行业,2600亿在保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