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法务追偿案件的实务分析及对策(2012-09-25 15:11:09)转载▼分类:杂谈标签:保险管理车险追偿保险公司杂谈[摘要]:随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平台追偿机制的不断试点与推广,条款改革的有序推进,立法调整及广大消费者对车险理赔服务提出的更高的期盼,对于广大保险公司法务工作者而言,日益增加的各类法务追偿案件将是今后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顺应这一车险行业追偿发展趋势,结合当前追偿案件实务现状,以法务追偿为主要着眼点,简单阐述个人观点,以供同业者共勉之。
□张隽随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推动的行业车险信息共享平台理赔全流程下代位求偿项目(下称平台追偿)在全国各地的试点与推广,广受争议的车险行业内机动车损失保险的“无责不赔”、“先三者后车损”的理赔潜规则即将被打破。
平台追偿机制的建设,旨在各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一个良好、顺畅的追偿沟通平台,并借助此平台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的理赔效率与服务品质。
但不可否认的是,鉴于广大客户购买险种不一(特指各类附加险)、保险限额不一、各家保险公司条款不一(特指A、B、C条款)、机动车辆定损标准不一等情形,今后追偿平台正式实施后,代位保险公司先期赔偿金额大于后期追回金额的现象,必然会在理赔实务中大量出现。
巨额的理赔亏损,对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包袱,尤其是在当前车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逐步下滑的市场背景下。
为此,对于广大保险公司法务工作者而言,日益增加的各类法务追偿案件将是今后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顺应这一车险行业追偿发展趋势,结合当前追偿案件实务现状,以法务追偿为主要着眼点,简单阐述个人观点,以供同业者共勉之。
一、当前车险追偿案件的发展背景民事追偿简单来说,就是法律对于付出一定义务的民事主体赋予的一种经济上请求补偿的权利。
它是一种基于一定法律关系之上的,专属于某一特定民事主体的,一种不确定的债权请求权。
所谓不确定,则是指对于追偿权利的行使与否,是全额追偿还是部分追偿,完全取决于享有追偿权的特定民事主体。
也就是说,这种权利在行使之前仅仅是一种可能,只有行使,才具有现实的法律意义。
在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体系中,有关追偿权的规定很多。
比如担保人在承担完担保责任后向债务人行使的追偿权;合伙经营者偿还的合伙经营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的数额后向其他合伙人行使的追偿权;连带责任义务人在向他人承担全部偿付责任后向其他连带责任义务人行使的追偿权等。
当然,保险公司的追偿权亦属民事追偿之列。
就当前车险行业而言,最早、也是最深刻体会到追偿压力的,是2011年年初央视曝光车险行业内机动车损失保险“无责不赔”的新闻事件。
面对广大消费者的质疑与新闻媒体的深度且持续的报道,各级监管机构与保险公司承受着空前的压力。
“代位追偿”宛如当时车险业内最流行的新名词,一夜间充斥着整个车险行业。
但仔细翻阅2009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60条规定,我们赫然发现,所谓“代位追偿”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产物,社会的质疑并非毫无依据,掩耳盗铃般、鸵鸟式经营方式造就了当时整个车险行业的被动局面。
由此可见,只有正视市场发展现状、顺应市场呼声、尊重法律规定,秉持长远的经营理念、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与规划,才是走出当前车险行业整体颓废困局的唯一出路。
这也正是当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力推平台追偿机制建设的深度背景之一。
二、法务追偿类型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有据可循的法务追偿案件,简单可将其划分为四类,即垫付追偿、代位追偿(即平台追偿)、法定追偿及其他类型追偿。
在此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尽管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对社会公开发布的《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尚未正式颁布实施,但鉴于该司法解释中所列的相关条款已是当前司法环境的大势所趋,甚至已成为个别地区人民法院系统内处理案件的常态。
为此,笔者在对现有法务追偿案件进行分类时,亦充分参考了《征求意见稿》相关条款的规定。
(1)垫付追偿垫付追偿,是以往车险实务中最常见、最熟知的一种法务追偿类型,它的法律与条款依据,分别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下称《条例》)第二十二条,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2008版)》(下称《条款》)第九条的相关规定。
《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条款》第九条规定:“对于符合规定的抢救费用,保险人在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
被保险人在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保险人在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
对于其他损失和费用,保险人不负责垫付和赔偿。
(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的;(二)驾驶人醉酒的;(三)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四)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
对于垫付的抢救费用,保险人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从上述规定中可知,对于无证驾驶、醉酒驾驶、盗抢期间肇事及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保险公司仅对抢救费用承担垫付责任,并日后享有向致害人追偿的权利。
《征求意见稿》则对现有的保险公司垫付责任进行了适当调整。
《征求意见稿》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人身损害的,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醉酒、吸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二)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保险公司自向赔偿权利人赔偿之日起,有权向被保险人追偿。
追偿权自保险公司实际赔偿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
保险公司在同一诉讼中向被保险人主张追偿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审理并作出判决。
”第十八条规定:“未经许可驾驶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由机动车使用人对超出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之外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机动车所有人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相较于《条例》和《条款》,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之变化。
首先,《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于驾驶人无证、醉酒、吸毒、滥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或未经许可驾驶他人机动车(含盗抢)发生交通事故的,保险公司一律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
其次,对于无证、醉酒、吸毒、滥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或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保险公司自向赔偿权利人赔偿之日起,有权向被保险人追偿。
显然,《征求意见稿》顺应了当前司法实践趋势,扩大了保险公司垫付的范围。
同时,将盗抢等未经许可驾驶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排除出保险公司追偿权益之外。
虽然在《征求意见稿》中,将原有的“垫付”一词变更为“赔偿”,但鉴于该条款内在立法精神仍不失于“先赔后追”的垫付本质,为此,我们仍可将其未来可能发生的立法变化定义为垫付追偿的法务追偿类型之内。
(2)代位追偿(平台追偿)代位追偿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一款。
该条款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当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推的平台追偿机制法律依据,亦来源于此。
代位追偿的实质,是针对因各类保险事故(包括但不限于交通事故)产生的侵权纠纷,在保险公司先行向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受让取得原属于被保险人的债权请求权(即针对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
因该法条在立法结构上设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章节下,从字面理解本意仅是针对侵权责任中财产类损失设定的代位追偿权利。
然而,以当前的司法环境来看,在车险行业内保险公司的追偿权益远不止此。
同时,由于当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推的平台追偿机制的法律依据亦来源于此法条,为此,我们也可将代位追偿称呼为平台追偿。
平台追偿在法务追偿中的体现,主要是指在平台追偿中,因保险公司间条款差异、定损差异、交通事故当事人投保险种差异等原因,导致的代位保险公司赔偿金额大于向责任对方保险公司追回金额时,代位保险公司为维护自身权益而向责任对方主张的线下法律诉讼追偿。
(3)法定追偿法定追偿,顾名思义就是依据现行民事法律规定,对于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先行承担赔偿责任后,对其他事故当事人或第三人(特指事故当事人外的第三人,有别于责任类保险中的第三者,特此说明)享有的追偿权益。
这里所指的民事法律,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之外的其他民事法律规定。
在法定追偿范围内,根据追偿法律关系性质的不同,我们又可将其细分为侵权类追偿、违约类追偿、职务失职类追偿、侵扰类追偿等类型。
A侵权类追偿。
其法律依据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法律规定,因交通事故当事人各类侵权行为引发的赔偿事宜分担。
例如《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有关多车事故造成损害,其中部分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承担了超出被保险人一方应承担的赔偿份额的,有权就超出部分向未投保交强险的责任当事人追偿的规定;第十八条有关未经许可驾驶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对于超出交强险责任限额外的损失,由未经许可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第二十三条第十款有关拼装或已达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对于超出交强险责任限额外的损失,由转让人与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第二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有关用人单位或接受劳务一方承担责任后,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提供劳务一方追偿的规定等。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有关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须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规定;第三十七条有关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管理人或群众性活动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规定;第四十三条(《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有关因产品质量缺陷,由产品生产者(或改装者)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规定;第七十一条至第七十六条有关因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失的,由其所有人、经营人或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第八十五条至第九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因物件脱落、坠落、倒塌、抛掷、倾倒、堆放、遗撒或其他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公共施工工程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的规定等。
再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四条因共同侵权、共同危险行为,侵权责任人连带责任的承担及《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关于生效判决的连带责任人代偿债务后应以何种诉讼程序向债务人追偿问题的复函》连带责任的侵权人向其他侵权人追偿的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