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思考

关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思考

关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思考
来源:2012中国(望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系列活动论文集作者:高杨宗立科发布
时间:2014-11-21 浏览次数:6092次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为要素,以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两者可以独立存在,亦可以包容并举。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涵盖一、二、三产业形态,是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物理发展空间,其本质的吃住行游娱购的行业特征,具有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带动功能,具有吸纳农民就业的承载功能,具有拓展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牵动功能,具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接功能。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后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思考之一:发展休闲农业由乡村旅游应当坚持几个结合
1.坚持与区域规划相结合。

一是与城市、城镇规划相结合。

城市、城镇人口是支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命脉。

城镇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保障。

依托城市规划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系,拓展市场空间。

借助城市的交通、通信、视讯、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确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布局和规模。

二是与农业产业规划相结合。

休闲农业必须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做休闲文章。

这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必须围绕政府农业产业规划,确定休闲农业经营方向,集聚观光农业、示范农业。

三是与旅游规划相结合。

旅游景区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

围绕旅游景区拓展特色迥异、野趣横生的采摘农业和清新自然、恬静怡人的休闲场所。

围绕国家、省市级旅游景区规划乡村旅游路线。

2.坚持与资源禀赋相结合。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地区比较优势。

一望无际是草原的风光,长天一色是海洋的景致,逶迤起伏是山区的特征。

大漠孤烟、感受荒凉是戈壁的休闲,策马扬鞭、追逐牛羊是游牧的休闲,登高望远、啼耳林啸是山区的休闲。

这是资源禀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地域性、独特性和多元性。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感召力在于让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生产力在于投资小、见效快、公众参与性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阐述的就是资源禀赋。

只有把农业、资源、休闲和旅游有效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要充分保护、珍惜、利用好上帝的恩赐。

3.坚持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这里提出的民俗文化是指地域民俗文化。

强调的是土著民族文化的特质。

我国拥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

即便文化融合致使某个民族文化弱化,但融合的文化仍然蕴含不同民族文化的元素。

我们要挖掘他,包装他,弘扬他。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张扬的是民族个性的文化,雅俗共赏的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的文化。

通过民俗文化演绎古朴民风,地域风情。

让休闲度假的人放松心情,放松身体,放松大脑。

收获清馨,收获喜悦,收获健康。

感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的世外桃源生活。

4.坚持与交通环境相结合。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以城市为依托,以城里人为服务对象。

休闲形式与乡村旅游一般以家庭、朋友、单位同仁结伴出行居多。

城里人或许因为寻求静谧、远离尘嚣而选择农村,或许因为松弛紧张、缓解压力而选择休闲,或许因为发思古之幽情,觅飧野味而到乡下。

或许因为春之绿,夏之吟,秋之色,冬之雪而选择乡村旅游。

不论个中原委如何,这种消遣都是一种短期的、假日的行为。

这就提出时间与距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休闲农业经济时区为驱车时间在2—3小时,距离应当在200公里半径内。

路况为三级以上公路标准。

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与旅游景区路线相结合,设计经济路线,智者当借力而行。

5.坚持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物化的社会和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城里人倍感紧张。

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自然疏离。

他们需要宣泄,需要排解。

需要亲和,需要凝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迎合了这一点。

农耕文化带来远古的呼唤,河边垂钓唤起童年的乐趣,田园篱笆引起往昔的追忆,泥土的芬芳诱发故乡的眷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灵魂在于质朴。

质朴不等于落后。

城市与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让城里人在感受质朴的同时,充分享受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文明。

服务态度儒雅大方,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服务项目一目了然。

确实做到身居乡间享受现代文明,田园生活感受都市文化。

思考之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1.避免趋同性。

地域资源和地域环境决定地域产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避讳的是产业的趋同性,服务项目的雷同性。

宏观规划和项目选择上一定要突出特色,突出优势,标新立异,错位发展,拾遗补缺。

可以没有长足的优点,但必须有独到的特点。

2.避免低俗性。

乡土文化、民俗文化不是低俗文化。

不能把糟蹋农民、埋汰农村、践踏自己作为取悦游客的素材。

也不能把文化大革命的痛苦记忆当做鼓噪的时尚。

要突出民族文化本色,挖掘主题鲜明、诙谐幽默、返璞归真、催人上进的文化。

3.避免单一性。

观光农业展现的是现代农业发展成果,采摘农业体会的是收获的乐趣,农家乐体现的是农村遗存习俗。

可以作为单一项目进行推介,亦可以囊括其他休闲项目之中。

山的逶迤,水的韵律,洞的灵秀,泉的雅致,都是乡村旅游灵魂。

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拘泥于视觉的满足,一定要拓展到吃住玩与游娱购。

4.避免破坏性。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借助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发展的产业。

一山一水、一景一物均是上帝的恩赐,均是先人留给我们遗产。

我们在索取的同时,一定要呵护她,敬畏她。

生活需要改变,生命需要传承,环境更需要保护。

5.避免危险性。

休闲不是探险,旅游不是野游,体验不是考验。

作为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业主,要把各种危险因素考虑在内,在服务项目设计上规避各种危险因素。

警示游客活动区域和行为规范。

思考之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当采取几个措施
1.科学规划。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

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结合“十二五”规划,高标准、前瞻性制定本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

2.政策引导。

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开发资金重点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倾斜。

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的宣传,引导更多的农民投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来。

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

3.扩大投资。

科学定位,科学布局,科学实施。

通过概念招商,合作招商等形式,动员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投入。

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

4.强化服务。

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职能部门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

从规划、资源、信息、资金等多领域、全方位服务。

改变目前松散的、无序的、政出多门的服务模式。

5.提高认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成分。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因势利导,插柳成荫,汇江河而成海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