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污染生态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八章 污染生态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test in mice)
30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株,即组氨酸缺陷型,其原始菌株
菌体内的组氨酸是通过自身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合成的,这 种能自身合成所需营养成份的菌株叫做野生型菌株。
■本试验用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突变株,其不能合成组氨酸,而
必须由外界提供这种菌珠被称为营养缺陷式营养实变型 (his-)。当诱变剂作用于菌株后,在菌株遗传物质的特 定位点发生基因回复突变成为野生型(his+)。
■为了更进一步研究微观和宏观层次下生物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还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等的研究方法。
14
四、新技术的运用
(一)生化和分子水平研究 ■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乙酰胆碱酯酶 ▲三磷酸腺苷酶 ■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 ▲混合功能加氧酶 ▲谷胱苷肽硫转移酶 ■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 ■ PCR-SSCP(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DNA损伤试验 ■基因芯片技术 15
5
二、受控实验
(一)体内研究——整体生物试验
■根据暴露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慢性(亚急
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等有害因子大剂量一 次暴露或24h内多次暴露对所试生物引起的毒性试 验。 ▲亚慢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是指机体连续多日接 触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试验,一般暴露时间为 1-3月。 ▲慢性毒性试验是指机体长期接触环境污染物的毒 性效应试验,一般暴露时间为6个月至2年,甚至
2
一、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是真实获得生物与污染环境相互
关系第一手资料的关键步骤。
■能否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本是野外调查的
关键 。
■在开展野外调查前,需要精心做好准备。 ■采样的记录根据调查目的而定,但要完整,
所记载的参数要全面。
3
一、野外调查
野外观测研究技术 自然环境观测技术 小气候观测技术 生物环境观测技术 野外实验设计技术 生态环境样品采集技术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 水样品采集技术 大气样品采集技术 生物样品采集技术
18
19
20
实验方法:1.探针及标本的变性
■探针变性: ■标本变性:
21
2.杂交
■ DNA探针10µL滴于已变性并脱水的玻
片标本上,盖上18×18盖玻片,用 Parafilm封片,置于潮湿暗盒中37℃杂 交过夜(约15~17h)。
22
3.洗脱
23
4.杂交信号的放大
24
5.封片
■可采用不同类型的封片液。如果封片液
中不含有Mowiol(可使封片液产生自封 闭作用),为防止盖片与载片之间的溶 液挥发,可使用指甲油将盖片周围封闭。 封好的玻片标本可以在-20~-70的冰箱 中的暗盒中保持数月之久。
25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26
27
常染色体病
■因此,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只存少数自发回变菌落生
长,而能诱发细菌回变的致突变物可使细菌生长增多,从 而可判断被药物是否具有致实变性。 31
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技术
■数据整理与方差分析
■回归和相关分析技术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数学建模
32
复习思考题
1.请设计镉对芦苇、香蒲、慈菇3种挺水植物超氧化物
6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 关系曲线图
反应强度(%) 死亡率(%) 100 50 100
50
剂量
图 1剂量-反应曲线(直线型)
剂量 图2 剂量-反应曲线(抛物线型)
死亡率(%)
100 50
死亡率(概率单位) 对数剂量
100 50
对数剂量 图4 剂量-反应曲线
图3 剂量-反应曲线(S形线型)
7
(二)体外研究——器官、细胞 和亚细胞水平试验
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实验验方案(样品采集、前 处理、实验设计、实验条件、拟采用的实验分析方 法)。 2.某煤焦化厂排放的苯并(a)芘对周边区域的土壤、农 作物造成了污染,请你拟定一份关于苯并(a)芘在区 域土壤—植物系统分布规律的调查研究方案。
33
谢 谢!
34
10
(三)微宇宙试验
■烧杯水生微宇宙(Mixed Flask Culture, MFC)
▲又称烧杯混合培养,试验时间12~14周,容器 为1L的玻璃广口瓶,试验生物包括4种藻、2 种无脊椎动物、一些细菌和原生动物。对温度、 光照强度、pH值等理化参数均有具体要求。
▲与SAM不同的是通过加入来自生态系统浸出液 提供给微宇宙中生物群落所需的基质。
■ DNA变性:
当溶液中的DNA分子处于高温或高pH值(13)
条件下,维持双螺旋在一起的碱基互补对就被破
坏,DNA双链解离成两条单链,这一过程叫DNA 变性。
■ DNA复性:
当温度降低至合适温度或恢复pH值至中性,
两条裂解的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重新形成双
链结构,这一过程叫DNA复性,又叫DNA杂交。
生态环境样品实验室技术
■植物样品分析技术
■动物样品分析技术 ■微生物样品分析技术 ■环境样品分析技术
13
三、多学科交叉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均可借鉴到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中 。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经常要借助化学、土壤学、
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地理学、 水文学、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
先天愚形(21三体综合征,Down syndrome)
发病率1/600~800 新生儿
主要临床特征:
严重智力低下,生长迟缓 枕骨扁平,发际低 眼距宽,外眼角上斜,内眦赘皮 鼻根低平,舌大,腭弓高尖 通贯手,小指内弯,有一指褶纹 男性不育、女性偶有生育能力 28
21q22.2 BAC克隆在Down综合征间期细胞中的杂交信号
4
二、受控实验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
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 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郑 师章等,1994)。
■由于野外干扰因素多,生物对污染的反应
是对综合环境条件的反应,要探索单一污 染物或污染物之间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在 实验室内需要进行添加外源污染物的受控 实验。
mutation assay)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mammalian cell
gene mutation assay)
■染色体畸变试验(chromosome aberration test) ■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MN) ■显性致死试验(dominant lethal)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sperm shape abnormality
■器官灌流技术;
■单细胞悬液; ■细胞分离技术; ■生物离心技术。
8
(三)微宇宙试验
■微宇宙法(microcosm)是研究污染物在生
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 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被称为模型生态 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微宇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括有
生物和非生物的组织及其过程,能提供自 然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FISH(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标记21号染色体探针,与外周血或 绒毛、羊水细胞进行原位杂交,患者细胞出 现三个荧光信号。
核型报告: 正常男性核型: 46,XY 正常女性核型:46,XX Down综合征: 47,XX(XY),+21
29
(二)环境因素“三致”作用的研究技术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acterial reverse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 单链 DNA 在碱基的序列。即使只有一个碱基
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并可引起非变
性条件下的电泳迁移率的差异。
■技术路线: PCR产物 95C变性5分钟,立即置冰上。 10% 聚 丙 烯 酰 胺 凝 胶 电 泳 。 条 件 : 电 泳 缓 冲 液 0.5TBE,电压70v, 4C环境下电泳过夜(0.2%硝 酸银染色)。
11
(三)微宇宙试验
■室外水生微宇宙(Outdoor Aquatic Microcosm) 又称中宇宙(Mesocosm),试验单元6 m3,试验生物包 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大型水生植物和无脊 椎动物。 ■土壤核心微宇宙(Soil Core Microcosm,SCM ) 该法采用野外环境的土壤核心,将其设置在环境条件控 制的实验室中,试验生物因土壤核心采集场所不同而 不同,可研究化学物质和营养元素对农业生态环境的 影响及其环境归趋。 ■模拟农田生态系统(Modeling agricultural ecosystem) 该系统模拟农田条件,无陆生动物,为同时测定农药在 土壤、植物、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残留而设计,采用 0.75 m3的矩形玻璃室,可打入足够数量的空气,通 过玻璃室模拟微风并能收集挥发的农药。 12
■微宇宙不完全等于自然生态系统,没有自
然生态系统庞大和复杂,不能包含自然生 态系统的所有组成。
9
(三)微宇宙试验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Standardized Aquatic
Microcosm,SAM)
▲用于在实验室测定有毒物质在多物种水平对淡 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试验时间64天,容器为4L的玻璃广口瓶,试验 生物包括10种藻、4种无脊椎动物、1种细菌。 对温度、光照强度、pH值等理化参数均有具体 要求。
16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问世于70年代后期, 其原理是标记了荧光的单链DNA(探针) 和与其互补的DNA(玻片上的标本)退火 杂交,通过观察荧光信号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来反映相应基因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