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摘要:生态风险评价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生态风险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阐述了有关生态风险评价的有关概念,探讨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概述了国内外在生态风险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评价方法Review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Abstract: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it is in begin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basic concept of ERA, talked about the methods used in studies and review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home and abroad.Keywords: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of assessing ecological risk引言自工业革命之后, 随着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各种矿物质资源大量开采以及化学工业的繁荣,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的损失、酸雨、栖息地破坏、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等,致使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抑制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国已开展了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研究,在环境评价方面也不断深化。

风险评价开始于1980年代,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环境生态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1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及内容1.1 基本概念风险通常指事故(或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及其损失或损伤的度量。

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 Agency)认为风险是由于物质暴露或环境胁迫所引起的人类健康或生态系统受到危害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具体指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至于整个景观层次、地球生态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可能。

从环境毒理学角度,还包括分子、细胞、组织三个层次的生态风险。

生态风险评价是指确定环境危害对非人群生物不利影响的概率和大小,以及风险可接受评价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系统地评价和组织数据、信息、假设、以及不确定性,以帮助了解和预测压力与生态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利于环境决策。

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利用生物学、毒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采用数学、概率论等风险分析的技术手段来预测、评价具有不确定性的灾害或事故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造成的损伤或不利的生态效应。

1.2 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生态风险评价包括4个部分:危害评价、暴露评价、受体分析和风险表征。

殷浩文在“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中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分为 5 个基本部分:源分析、受体评价、暴露评价、危害评价和风险表征。

2 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目前主要内容是关于方法学的探讨、选择或创新研究,以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评价体系。

从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来看,其方法研究可分为优先权,建立标准或指南,为管理进行风险评价三类;从生态风险评价的准确程度出发,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二类研究方法。

应用较多的是生态风险评价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生态风险的定性研究,可用具有少量定量信息的效应影响做出评价,为决策过程的调查研究获取多层次的信息资料,通常建立优先权时,无论是筛选过程或是排序过程,均可利用定性方法。

定量研究可分为商值法和暴露-反应法两种。

最常用的是商值法(比率法),可确定某一特定的环境污染水平是否有生态学相关性。

商值法依据较易获得的LC50、LD50指标,因此适于建立优先权和发展建立标准,局限性是不能预测风险等级或某一特定污染水平产生某种效应的定量数据。

暴露-反应法用于估测某种污染物的暴露浓度产生某种效应的数量,很适用于估测风险发生的数量,以支持建立某种标准或进行风险管理分析。

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适用于多种目的,缺点是在于难于获得许多化学品和受体结合的暴露-反应数据资料。

在评价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效应方面,常用的有两种研究途径,一种是直接评价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变化,称为“由顶向下”;另一种是“由底向上”,利用实验室获得的较低层的组织水平效应的研究结果,推导群落或生态系统变化模型。

3 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3.1 国外发展历程风险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最初的风险评价主要用于单一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的毒理研究。

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风险评价研究的内容开始逐渐从毒理风险、人体健康风险向生态风险转变,尺度也从种群、群落向生态系统扩展。

到1992年,美国国家环保局完成了全球第一个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首次明确表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准则。

1998年USEPA在1992年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基础上发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指南》,较之1992评价框架做了部分改动,重点在于更加强调要在评价者和管理者详细研讨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评价计划。

目前,美国大部分生态风险评价仍然使用1998版《生态风险评价指南》作为研究标准。

欧洲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与美国的生态风险评价有较大不同,其研究主要是在新化学品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研究集中在: 1)发展更实用的污染物排放估计方法; 2)针对评价数据参差不齐的现状,开发专业简便的数据判断方法; 3)逐步发展亚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对高残留、高生物有效性物质予以特别关注。

澳大利亚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集中在对化学污染物和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上,其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99年也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土壤生态风险评价指南。

其他国家比如加拿大、南非和新西兰等,其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大多按照美国1998版《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适合本国的调整和改进。

3.2 国内发展历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事故风险的重视和研究工作。

国家环保局1990年下发057号文件,要求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生态风险评价的技术指南或指导性文件。

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1—93)规定:对于风险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

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25—1999),该评价基准的宗旨是为了保护在工业企业中工作或工业企业附近生活的人群以及工业企业界区内的土壤和地下水,对工业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土壤污染危害进行风险评价。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

2005年陆续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说明生态风险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

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已经陆续开展。

我国学者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水环境化学生态风险评价、区域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对水环境化学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毒有机化合物、重金属以及营养盐富集等的生态效应,这一类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在国内开展的较多。

而区域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当前景观生态风险研究着重从景观结构和生态风险空间范围上进行分析展开。

当前国内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还主要侧重地区性单一风险要素的生态风险评价。

国内的生态风险评价由于缺乏长期连续的野外观测数据,因此多从自然地理要素以及环境本底数据入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进行区域生态风险的分级与空间差异分析。

相比国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国内的研究更加宏观,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借鉴国外生态风险评价的经验与特点,加强野外长期观测,宏观与微观方法相结合,从而更全面的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风险进行评价。

4 结束语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仍不会改变。

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面对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要在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机制、法规、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来说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生态风险评价的思想和概念引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及法制管理,加强对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风险评价预测模型的建立,并逐步建立、完善生态风险评价标准方法和指南,发挥生态风险评价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张建荣.对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1997,(6):39~40.[2] 殷浩文.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程序[ J].上海环境科学.1995,14(11):11~14.[3] 朱琳,佟玉洁.中国生态风险评价应用探讨[J].安全与环境科学.2003,23(3): 22~24.[4] 李金惠,李颖.环境风险评价内涵与外延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12 (1):119~125.[5] 聂新艳,王文杰.规划环评中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2.3,2(2):154~161.[6] 柯燕珍.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37(7):224~226.[7] 寇俊卿,张海涛等.生态风险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3,23(1):71~74.[8] 段宁,程胜高.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7,14(1):57~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