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2、新课标要求
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是高考必考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识,这几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难度,而盐类的水解又是这几部分的综合利用,就更有难度。
只有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相信还是学生还是容易接受的。
教学目标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三节
课题
盐类的水解
授课班级
高二
课型
新知识课
授课人
课时
两课时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⑵学生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能熟练掌握。
教学资源
课本资源
生活实际:常见的有关盐类水解的现象
网络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学科网、化学资源网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同学们课下调查问题而反馈预测,为解决问题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而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解释调查结果产生的原因。
知识与技能
①引导学生认识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能力
②增强学生实验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②结合实验探究,微观解释盐类水解的概念及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调查“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措施”,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汇报结果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引入新课
设疑:①N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能减轻蜜蜂蜇后带来的痛楚说明了什么?
②Na2CO3、NaHCO3和肥皂(主要成分:硬脂酸钠)属于哪类物质?估计它们的水溶液呈碱性还是酸性?
思考,好奇
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练习
要求:请同学们根据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分析NaCl溶液显中性的原因。总结盐类水解反应的规律
总结:盐类水解反应的规律
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解释:盐碱地中主要的水解反应
Na2CO3═CO32-+2Na+
H2O =H+ + OH-
CO32-+H+ =HCO3-
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水解的概念,认识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能力。
2、掌握盐类世界的概念及本质
3、会书写盐类水解的方程式
教学流程
1、课前三天调查任务
(第一组)新闻链接:被蜂蛰伤莫大意——采草药的老伯差点送了命!
(第二组)你知道附近的盐碱地是怎样形成的吗?有哪些防治措施?
⑴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⑵结合实验,由宏观结论引出微观解释,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⑶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内容和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将知识讲解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⑷运用记忆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可能出现情况:
⑴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授课中必须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否则课堂时间不易控制。
水解离子方程式:CO32- + H2=HCO3- + OH-
分析,总结
由已学知识解释
自主建构知识
学以致用
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验证。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理论分析
设疑:(1)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3)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最终会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变化?
6、分组讨论:解释调查结果
板书设计
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本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规律:
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教学效果预测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设计时应注意:
2、新课导入:俗话说:“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
3、汇报调查结果,并进行预测,提出疑问:N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它们的水溶液呈碱性还是酸性?
4、实验探究:测定下列盐溶液pH值,根据溶液酸碱性分类
5、讨论: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讨论预测→验证实验→分析实验,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拓展练习
引导分析:
CH3COONa = CH3COO_ +Na
+
H2O=H+ + OH_
CH3COOH
弱酸根离子 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水的43;H2O=CH3COOH+NaOH
离子方程式:
CH3COO-+H2O = CH3COOH+OH-
回答问题
分析原因,写出方程式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建构知识。
完成实验,并且对溶液进行分类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理论分析
讲述:讨论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讨论预测
推测Ⅰ:水能电离出OH-,使溶液显碱性。
推测Ⅱ:醋酸钠本身具有碱性。
推测Ⅲ:醋酸钠与水反应,使溶液显碱性。
跟着老师提出推测
培养科学探究思维
验证实验
讲述:以上是我们进行的理论推测,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看看究竟哪种推理是正确的。
理论指导:
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实验Ⅰ:H2O+酚酞
实验Ⅱ:CH3COONa+酚酞的乙醇溶液
实验Ⅲ:实验Ⅰ混合液+CH3COONa
总结:同学们请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只有混合溶液才能使酚酞变色,也就是说,只有混合溶液是显碱性的,所以说,应该是两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溶液显碱性。
实验探究
讲述:请大家分组测试以下盐溶液的pH值,根据溶液酸碱性
分组测定下列溶液:食盐(NaCl)、小苏打(NaHCO3)、氯化铵(NH4Cl)、硫酸钠(Na2SO4)、醋酸钠(CH3COONa)、硫酸铵(NH4)2SO4的pH值
讲述:同学们,以前在我们的意识里,盐应该是呈中性的,然而刚才的实验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有些盐溶液竟然呈酸性、呈碱性。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以醋酸钠(CH3COONa)为例,来探究一下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整个教学过程也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汇报调查结果
讲述:同学们,三天前给你们布置的调查任务都完成了,现在请两个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调查结果。
讲述:很好,同学们做的都非常认真。在调查完之后,同学们有没有对调查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呢,为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