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1、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内涵要求。
(★★★)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要求: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中央从新闻战线的实际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需要,是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的需要。
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
(★★★)(1)根本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为指导,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保持一致,积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
推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2)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3)必须唱主旋律、打好主动仗;(4)必须贯彻团结稳定,正面宣传,善于并敢于回答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和敏感问题。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
(★★★)(1)坚持正确的的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处理矛盾的科学方法。
(2)把好关,就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3)把好度,就是要把握分寸、力度,把握报道的时机。
要审时度势,了解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要因时、因人、因地、因事制宜。
(4)只有把好关、把好度,才能确保导向正确,水平提高,阵地巩固,影响扩大,既要在政治上、政策上把好关、把好度,又要在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等具体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归恨结底是要在导向上把好关、把好度。
4、简述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1)舆论监督的最大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舆论监督对社会发展具有“晴雨表”和“候风仪”的检测作用。
(2)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节功能。
舆论监督可以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进行调节、疏导和重新整合,从而使整个社会在心态上维持在一个理想的安全值上。
(3)舆论监督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监督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法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
(4)舆论监督具有社会制衡功能。
以新闻舆论的形式出现,其监督的领域广、反应迅速、参与公众多,影响效果大。
(5)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最终的平衡。
5、简述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内涵要求。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就是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
坚持新闻真实性,首先要做到具体事实真实准确,这是起码的要求。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新闻所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6、新闻真实的本质要求与具体要求。
(★★★★★)具体要求(一般要求):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新闻所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还要做到概括性事实真实客观。
本质要求(更高要求):本质真实。
新闻事业要全面、完整、深刻、精彩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相,不仅要做到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且要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以及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努力做到整体真实,要避免因为报道肤浅、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7、简述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原则的要求。
(★★★★★)(1)维护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义务。
新闻报道要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就是要用事实说话,通过事实的力量说服人、引导人。
(2)新闻具有客观性。
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事实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新闻报道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性。
(3)客观报道并非无倾向性。
新闻客观、公正、有立场,是同准确、鲜明、生动紧密结合的。
在当代我国新闻工作者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报道原则,要放眼全球看中国,要站位全局报道事实,要把握历史引领时代。
8、简述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虚假新闻成为公众强烈谴责的不正之风之一,长期困扰中国新闻界的新闻失实至今也没有得以根治,需要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为维护新闻事业的纯洁性和新闻真实性原则而不懈努力。
(1)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
新闻失实可能制造社会矛盾,破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良性发展。
(2)新闻失实的原因:①传播者服务于特定政治需要,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对新闻传媒的威逼利诱制造假新闻。
②媒介组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偿新闻”和“有偿不新闻”。
③党风或社会风气不正社会上有人为了名利或报复,欺骗和利用新闻媒介和传播者。
④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问题。
(3)新闻失实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非故意性失实,二是故意性失实,主观失实。
(4)新闻失实的治理:①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和新闻专业素养教育,推动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自律。
②建立严格的追责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
③推进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
保障新闻从业者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创新传媒体制。
④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⑤坚持实事求是,追求新闻真实,客观、公正、有立场,不唯上、不跟风、不畏权、不为钱,只唯实。
⑥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
⑦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
9、简述新闻价值的要素。
(★★★)(1)时新性——时间近,内容新)指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在内容上是所未知的新鲜事。
(2)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
重要性的判断标准:与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受到这一事件影响的人数;关心这一事件的人数;对社会造成影响的程度等。
(3)显著性——指新闻事实的某些要素具有显赫著名、知名度高、能见度高的特征,因而也就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
(4)接近性——指事实因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新闻接受者十分接近,能够自然地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
(5)趣味性——指事实因富有新奇性或戏剧性而对受众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10、对外宣传工作的原则。
(★★)(1)党性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
贯彻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向全世界全面介绍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成就,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维护和加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形象。
(2)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国家统一。
在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问题上,要坚持原则,树立坚定的国家意识呃大局意识,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从和服务于我国整体对外战略。
(3)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主,以我为主的方针。
考虑宣传重点内容和工作部署,一定要着眼于增进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1、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
(★★★)(1)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2)新闻工作以全社会为其工作对象,也以全社会为其服务对象,新闻工作者能够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3)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作为喉舌、工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4)新闻媒介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法官”;(5)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创造性劳动;(6)新闻工作者往往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所发生的事件报道出去,使得新闻工作者所反映的生活会同复杂的实际生活产生一定的距离,因而新闻职业具有浮光掠影的弱点。
2、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1)政治修养(2)思想修养(3)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4)业务能力修养3、简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基本原则:(1)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2)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规范:《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4、简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2)充分发挥新闻工作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保持媒体的公信力;(3)促进新闻队伍建设,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5、广播电视工作者职业道德。
(★★★★★)注:以下条款在本文中均只展示了一部分,希望考生熟记甚至背诵全文。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修订)(1)在指导思想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和“三贴近”原则等写入《准则》;(2)在基本要求上,把新闻职业道德细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发扬优良作风”、“坚持改革创新”、“遵纪守法”、“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等7项要求;(3)在规范条款上,更加贴近新闻工作实际。
《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1)从责任、真实、公正、导向、品格、廉洁等方面,对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的职业行为做了详细的规范;(2)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切实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3)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忠于事实,追求真理;(4)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5)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6)严格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1)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自觉追求德艺双馨;(2)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举止,自尊自爱,通过严格约束日常行为,树立良好形象,维护媒体公信力;(3)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4)准则并规定,播音员主持人不得将自己的名字、声音、形象用于任何带有商业目的的文章、图片及音像制品中。
《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1)新闻单位要坚持依法依规、趋利避害、善管善用、可管可控的原则,加强职务行为信息管理,确保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2)新闻单位应健全保密制度,对新闻从业人员在职务行为中接触的国家秘密信息,应明确知悉范围和保密期限,健全国家秘密载体的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和销毁制度,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禁止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传递国家秘密,禁止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
新闻从业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并签订保密承诺书。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第三部分广播电视常识1、新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简况。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