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2018年秋最新编辑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6年秋改版最新审定教案说明:本教案是2016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

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20、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1、让我们共同感受历史2 2 2 2期末复习期末考试期末复习期末考试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基本概况。

【学习难点】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识记1到3题的知识点。

第3题注意让学生结合前面内容比较归纳。

方法指导二: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教学生学会使用歌谣的方法记忆重要知识点: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

北京人在周口店,会用工具人形显。

山顶洞人不一般,磨制石器把空钻。

长相更像现代人,人工取火能御寒。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4.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1)体质形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3)火的使用: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4)社会组织:北京人过群体生活,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1.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2.北京人用火有何意义?当堂演练达成目标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在描述远古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因此古人最迫切需要的是( D )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 D.过群体生活2.目前已知我国境内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B ),A) ,B) ,C) ,D)3.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B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C.北京人 D.蓝田人4.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什么方式( C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C.考古挖掘 D.科学推测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他们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一个氏族一般只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请回答:(1)根据材料,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很多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

不同:北京人过着群体生活,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人们常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同意。

因为山顶洞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过着氏族生活,这些都比北京人有所进步。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本节课的收获: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文物图,寻找途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学习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理解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概念及这些概念出现的背景。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两个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可采用表格形式列举出来。

方法指导二:教会学生通过图片对比,联系所学的知识,总结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上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可采用博物馆解说员、情景再现等方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识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的农耕生活,你想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6~9页内容,完成第1~3题。

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

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3.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特点。

知识模块二原始农业的发展自主阅读课本P9~10内容,完成第4题。

4.简述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1)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2)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3)会使用耒耜农具耕种;(4)对农业有两大贡献。

(粟和水稻)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1.简述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

(从生活年代、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农作物品种、原始家畜饲养业、手工业等方面介绍)2.说说我国原始农业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1.在历史剧“河姆渡人”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C )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等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2.假若你拜一位河姆渡人为师学艺,你不可能学到的技术是( B )A.挖掘水井技术 B.纺线织布技术C.制作玉器技术 D.制作陶器技术3.半坡人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 )A.彩陶 B.黑陶C.白陶 D.红陶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D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 D.半坡人5.下列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B ) ,磨制石锄) ,骨制箭头),纺轮) ,刻有符号的陶片)A.北京人 B.半坡人C.元谋人 D.河姆渡人6.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 )A.以原始农业为主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C.以采集渔猎为主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大地,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8.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1)图一是什么结构的房子?其主人是哪一远古居民?这种房子具有什么优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冬暖夏凉。

(2)图二是什么结构的房子?其主人是哪一远古居民?具有什么优点?干栏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通风防潮。

(3)如果你有幸到图二去做客,主人有可能送给你哪些礼物作为纪念?如果你有幸到图一做客,主人招待你的主副食是什么?礼物:玉器、乐器;主食:粟,副食:鱼、肉、蔬菜等。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本节课的收获: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第3课远古的传说【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及黄帝的贡献,学生较清楚地了解黄帝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2.通过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先民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初步培养学生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