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一、本教材简要分析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共22课。

(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重点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状况。

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 有比较全面的材料(化石材料)来揭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粟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

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华夏之祖》。

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1)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年级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

(三)、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关键是,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

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

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

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


朝当时输出的都是些手工技术、手工的产品,输入的基本是农产品,很明白地反映出汉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
应注意的六个问题
1.对于“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的说明:
“大一统”就是由原来分散的六国联合成一个整体了,由“分”统归于“一”的意思。

具体地说,就是在全中国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各个部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体。

这里,课文对于国家的性质也没有做特定的专指,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是只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特点。

(1)统一是战国以来的大势所趋。

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各族之部联系的密切,各民族逐渐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共同体。

(2)秦自商鞅变法后越来越强大,最后担当起统一的大任。

(3)统一由部分开始,逐渐形成联合体。

以后由部分到整体,联合体发展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广,治理越来越有效,统一之后越来越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越来越明显,最后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

3.统一的意义。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开创了新的统一格局。

从此,统一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成了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秦统一后推行的各项措施,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修长城等古代工程,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呈现了古代文化的成就。

4.国家统一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1)文明时代同样存在着矛盾与对抗,随着国家的建立,阶级对立也就越来越明显。

(2)文明时代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国君”与“人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

(3)秦朝的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5.统一国家与中外交流的关系。


(1)统一国家的出现必然要求扩大对外联系;
(2)秦汉时期是对外联系较发达的时期;
(3)对外联系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政治动机,如张骞、班超通西域;二是为了商业往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三是出于宗教原因,如佛教的东来,及以后的法显、玄奘、鉴真等活动。

6.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1)对秦始皇、汉武帝的评价:
对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

(功大于过,过大于功,有大功也有大过)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雄才大略,好大喜功)
比较异同:
|
同: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统治。

结果相同,达到预期效果,巩固统治。

异:政策、措施方面有差异。

(2)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
①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

②认为从大一统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③认为这一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一件大好事。

(四)、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关键是抓住两个环节:
|
(1)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夏商周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一带。

三国以后,包括孙吴政权、蜀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开拓,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包括政治重心都开始向南迁移(这一南移在宋代完成)。

(2)二是北方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北方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在文化上、生活上进行互相的融通交流,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的时期。

民族融合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隋唐之后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实际上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深有关系的。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政权分立及其作用
(1)如何看待“分立”
为什么把这一时期说成是“分立”而不是“分裂”即不说是“国家分裂”,也不说是“政权分裂”,或者是“国家分立”而说是“政权分立”其主要理由是:
①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看,魏、蜀、吴三国从220年开始,到280年西晋来吴统一全国,前后60年,实现的是“三分天下”之势,是政权的分立。

②从420年开始到589年隋统一期间存在的南北朝看,它也只是在中国境内诸多分立政权的表现,国家并没有分裂。

③从当时的疆域与中国现有版图看,历史上建立的这些政权丝毫没有动摇祖国的领土完整、疆界的安全,只是建立了一些小型的地方政权。

所以说也只是分立,而不是分裂。

(2)积极作用:
①“分立”的政权为了生存,加强建设和发展,能为新的统一奠定基础,换句话说,它是由小规模,单一的分立,演变为局部的小范围的统一,再变成为新的、大规模的、多民族的统一酝酿着一个前提条件。

②可以彻底改变旧史学的正统观念:凡是少数民族在汉族政权之外建立政权,就认为是分裂政权。

从而确立一种新的思想: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没有高低之分,没有正统与非正统之分。

2、如何理解民族融合?
二、新教材的几个突出特点
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增强教材的启发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3.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4.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5.注意历史知识的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