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创伤咨询治疗相关知识

心理创伤咨询治疗相关知识

心理创伤咨询治疗相关知识1、创伤性事件一般的解释是,一个人正常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全溃退时,其经历就可以被描述为创伤性的。

如果一个人经历或目睹了一件涉及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该事件就被认为是创伤性的。

创伤性事件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一般分成三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以及暴力或犯罪。

此外还有其他可以引起创伤性体验的生活事件,包括婚姻失败、失业、重病或亲朋好友逝世等。

2、儿童心理创伤的特点心理创伤是无力感所导致的一种痛苦,心理创伤的共同要素是一种强烈的恐惧、无助、失控和毁灭威胁的感觉。

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

澳大利亚发表的地震后研究报告中指出,儿童于地震后之适应于心理症状之罹患率,与其多重背景、个人气质、应对方式以及暴露在灾难中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小区心理中心,对四千多名地震后学童创伤后症状的调查显示,睡不好或是做噩梦、惊醒者仍有五成;多达七成学童常误以为发生地震,看到地震有关的画面,显得很害怕;六成七学童常常注意逃生、防护用具;六成五学童变得很黏人,不敢一个人独处;在空间狭小的组合屋里,全家挤在一起,造成更多家庭冲突与摩擦等;这些都说明,发掘与辅导在震灾阴影下的高危险人群乃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3、落地技术落地技术也叫清场练习,是格式塔治疗中的一个小技术,可以帮助来访者快速进入“此时此地”的状态。

落地技术用在灾难性创伤干预时,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获得对现实的真实感和控制感,从而恢复安全感。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来访者,经常会受到侵入性重新体验,最常见的形式是情景闪回,为了减轻伴随着情景闪回的惊恐反应,落地技术通常是非常有效的。

除了治疗作用之外,落地技术也是心理咨询师调整自己,准备好接待来访者的一个简便有效方法,可以帮助咨询师很快进入放空状态,投入到现实此地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做到对来访者的接纳和倾听。

4、格式塔治疗技术格式塔治疗属于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治疗,是两位德国的心理治疗师综合了精神分析、现象学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疗法。

该疗法有两大核心观念:第一个观点是:心理学的正确焦点乃是在体验性的当下;第二个观点是,我们无法自外于与所有事情的关系网中,只有当我们存在于其他事情的关系中时,才可能真正地了解我们自己。

格式塔治疗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和方法学上的基础和技术。

5、放松治疗技术放松治疗技术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的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放松疗法的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加入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着改变。

至于躯体的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

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状态。

放松训练发展为五大类型:渐进性肌肉放松、自然训练、自我催眠、静默或冥想、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

6、儿童创伤干预中的心理支持疗法这种方法可以协助家长帮助孩子度过心理应激反应期。

第一,需要学习了解孩子的感受,听孩子们诉说他们的感受或担忧,让他们知道恐惧、害怕的反应时正常的,每个经过灾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其次,鼓励孩子们谈谈灾难感受。

给他们一个机会,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下,讲出他们的经历,如果孩子不想说,可以用画画或其他方式表达,表达出自己的经历对孩子很重要,尅帮助他们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并发泄出隐藏的情绪。

第三,保持镇定,告诉孩子们遇到了地震,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强盗全社会都在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并且保证家人和朋友会照顾他们,生活会回到原来的样子;鼓励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多交流,让他们从朋友身上得到支持,减少不安感,相互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渡过难关。

第四,让孩子学着处理地震带来的种种问题,鼓励孩子们用现实、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自己的情绪与身体好了,才会让孩子觉得有所依靠,有安全感。

7、处理儿童创伤时的沟通与表达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误区,觉得孩子不懂事,所以假装什么也没发生。

其实孩子可能表面上无动于衷,但会记在心里,以后也许什么时候就会把所有的细节都描述出来。

所以无论孩子年龄大小,都要帮助她理解发生了什么。

儿童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他们心理应激的特征也就不一样。

1-5岁的学前儿童通常无法有效表达自身需求和情绪;5-10岁的儿童虽然已能表达经验与感受,但往往缺乏具体完整的陈述力;11-14岁孩子已能具体完整地陈述想要表达的需要和情绪,他们更需要陪伴、倾听和友谊。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或者相同年龄阶段受伤害程度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但首先是要促进表达。

8、灾难后心理创伤的类型一般来说,灾难后人们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严重者会发生两种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ASD在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ASD,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症状迅速缓解。

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科缓解,预后良好。

PTSD在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

多数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未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消除,当精神刺激因素打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感受阈值、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是失去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PTSD病程有波动,多数病人可恢复,少数病人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抓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目前的研究显示,PTSD的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主要是精神刺激导致自主神经、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紊乱所致。

因此在创伤后早起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恢复机体上述系统的内稳态,对于防止PTSD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有:(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或闪回)、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者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3)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会比容易使人联想到床上的活动和情境。

偶尔可见记性惊恐发作或攻击行为,这是由突然唤起的创伤性记忆或刺激,发挥扳机作用促发的;(4)常伴发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失眠、焦虑和抑郁,自杀念头也较常见;(5)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6)对未来失去憧憬;(7)有的病人因过度饮酒和服用药物,情况更为复杂。

9、创伤干预中的宣泄暴露疗法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创伤记忆待着强烈的负性情感片段,储留、堵滞在大脑的杏仁核内,不能正常地上传到负责记忆整合的海马,更无法进一步传到大脑皮层,因而,它会如一个深藏在体内的发言的脓肿一样,不断地影响着机体。

一个带着未处理好创伤的受害者不能控制自己,沉浸在对过去创伤记忆的反复纠缠中,回避所有社会关系,饱受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并发展出自己特有的防御方式,如躯体形式,物质成瘾以及性行为异常,其中不乏自伤、自杀和反社会行为,对家人和社会造成很大影响。

创伤的处理,根据其类型不同,需要慎重对待,很多创伤的比个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创伤的阴影下,存在着低自卑、缺乏自信和人际关系敏感的症状,需要首先获得保护而不是暴露伤口,甚至在暴露伤口时也要考虑暴露哪个伤口。

心理治疗是通过谈话获得疗效的治疗,谈话的内容一定会涉及到导致痛苦的冲突、创伤的记忆。

一般来说,能够将痛苦谈出来,症状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的确,对某些病人来讲,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痛苦讲给别人听,一方面是没人愿意听这些痛苦的事情,一般人的承受力也有限;而另一方面,讲这些事情过于痛苦,干脆不讲!弗洛伊德曾经将通过讲述减轻症状的现象称为“宣泄治疗”。

不过严重的创伤病人,由于自我功能不够强大,宣泄不仅不能带来症状的减轻,反而会加重甚至会导致自我的崩溃。

因此要根据创伤个体的特点来进行,即以整合方法的选择。

暴露治疗的前提是,发生在成人一次性的创伤,创伤的后果并未导致受害人人格的解体,自我功能的丧失,受害者具备讲述创伤的能力。

但即便如此,他们在开始暴露创伤之前也接受过稳定化的训练,知道如何用稳定化来控制自己失控的感觉,在生活中他们通常有这较多可挖掘的积极资源。

直接的暴露治疗为讲述事件的经过,仔细询问其当时的感受,“发生的事情无法回头,但事件导致的体验可以改变”。

10、创伤干预中的倾听技术准确良好的倾听技术史危机干预所必需的,作为危机干预者,心理咨询师,倾听时要将全部的精神集中于求助者,领会求助者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内容,要善于捕捉到求助者准备与别人,特别是工作者进行情感接触的状态,并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行为表现方式,建立信任关系,使得求助者相信危机干预的过程。

倾听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咨询师在开始时用自己的评价向求助者说明自己将要做什么。

倾听的过程中,让求助者知道,咨询师正在准确地领会其所描述的事实和情绪体验,正在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明确了解自己的情感、内心动机和选择。

通过技巧性的回答能使得求助者感到有希望、信心和动力来解决问题,使求助者渐渐脱离危机的中心,使求助者能够开始用更加现实和合理的观念来看待危机,并迅速找回自信和自控能力。

倾听还可能帮助求助者了解危机境遇的影响因素,使求助者更加客观,避免感情用事,从而走出内心的框框,改善压抑的情绪。

11、系统脱敏操作步骤系统脱敏疗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精神病学家沃尔普(J.Wolpe)基于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提出哦。

其基本原理是:让一个院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系统脱敏的工作程序分3个部分:(1)学习放松技巧:一般会采取十六个肌肉群的渐进式放松,学习自由进入放松状态对于系统脱敏是基础工作,需要花几次咨询时间,并要求求助者每天做一两次,每次20-30分钟。

(2)建构焦虑等级:这既是对引发求助者特定焦虑的刺激因素加以归纳整理,也是对求助者实施系统脱敏治疗的必要准备。

在罗列出引发焦虑的时间或情境后,要求求助者本人按引起焦虑程度大小排序。

一般是让求助者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最小是0,最大是100。

理想的等级建构应该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

但是要注意一点: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笑道能被全身放松拮抗的程度,这一点关系到整个脱敏疗法的成败。

(3)系统脱敏: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首先让来访者想象最近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开始自我放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