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班级:
设计(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
年月日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方便快捷的了解实时温度对人们日常生活、农业种植、工业生产、气象研究、物资仓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温度的测量方法和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温度检测领域发展迅速,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温度的测控芯片也相应的登上历史的舞台,能够在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
温度的测量的关键之处是温度传感器,其往往决定着一个温度检测系统的性能。
至今温度传感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传统的分立式温度传感器、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及目前的智能集成温度传感器。
智能温度传感器是在20世纪90 年代中期问世的,它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测试技术的结晶,特点是能输出温度数据及相关的温度控制量,适配各种微控制器。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传感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温度传感器正在基于单片机的基础上从模拟式向数字式,从集成化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飞速发展,并朝着高精度、多功能、总线标准化、高可靠性及安全性、开发虚拟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研制单片测温系统等高科技的方向迅速发展。
传统的温度检测以热敏电阻和AD590为温度敏感元件。
热敏电阻虽成本低,但需信号处理电路,电路复杂,可靠性较低,测温准确度及抗干扰能力也有一定的不足。
近年来,传感器正处于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发展阶段。
新型的温度传感器的特点是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而且使系统结构更简洁,维护方便,缩小了空间。
单片机具有集成度高、功能强、体积小、价格低、抗干扰能力等优于一般CPU的优点,因此往往采用单片机作为数字控制器取代模拟控制器。
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
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
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和国际实用温标。
华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 ℉,中间划分180 等份,每一份为华氏1 度,符合为℉。
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水的沸点为100℃,中间划分180等份,每一份为摄氏1度,符合为℃。
热力学温标又称开尔文温标,或称绝对温标,它规定分子运动停止时的温度为
绝对零度,记符合为K。
国际实用温标是一个国际协议性温标,它与热力学温标相接近,而且精度高,使用方便。
目前国际通用的温标是1975 年第15 届国际权度大会通过的《1968 年国际实用温标-1975年修订版》,记为:IPTS-68(Rev-75)。
但由于IPTS-68 温标存在一定的不足,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8 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七号决议授权予1989 年会议通过了1990年国际温标ITS-90,ITS-90 温标替代了IPTS-68。
1.2 温度检测的发展背景在众多温度仪表中温度传感器是开发最早,也是现在应用最广的一类温度仪表。
现在温度仪市场中温度传感器的份额已大大超过了其他的传感器。
从17 世纪初人们开始利用温度进行测量。
在半导体技术的支持下,本世纪相继开发了半导体热电偶传感器、PN 结温度传感器和集成温度传感器。
与之相应,根据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相继开发了声学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
温度检测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智能温度测控系统测控功能的完善、测控精度的提高和抗干扰能力的增强等提供了条件。
再则人们在温度检测的准确度、便捷、快速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传统的温度传感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新型的温度传感器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温度传感器。
温度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工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与范围也不断扩大,因而对温度检测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现在工业上通用的温度检测范围为-200—3000 C,而今后要求能测量超高温与超低温。
尤其是液化气体的极低温度检测更为迫切,如1OK 以下的温度检测是当前重点研究课题。
温度检测技术将会由点测温发展到线、面,甚至立体的测量。
应用范围己经从土业领域延伸到环境保护、家用电器、汽车工业及航天工业领域。
利用以前的检测技术生产出适应于不同场合、不同工况要求的新型产品,以满足用户需要。
同时利用新的检测技术制造出新的产品。
对许多场合中的温度检测器有特殊要求,如防硫、防爆、耐磨等性能要求; 又如移动物体和高速旋转物体的测温、钢水的连续测温、火焰温度检测等。
时代发展的需要,温度仪表行业向数字化方向迅速发展。
其最大优点是直观、无读数误差、分辨率高、测量误差小,因而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所以在我看来数字温度计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智能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主要研究以一个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温度自动测量系统。
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用户可以自行设定温度的上限和下限
(2)、当温度超过上限或者下限时,可以自动报警
2、设计中选择DS18B20温度传感器,用51系列单片机作为设计元件。
温度传感器的具体参数如下:
(1)、范围:-55℃--125℃
(2)、精度:0.0625℃
3、总体方案设计
4、应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1)较小的硬件开销需要相对复杂的软件进行补偿,由于DS1820与微处理器间采用串行数据传送,因此,在对DS1820进行读写编程时,必须严格的保证读写时序,否则将无法读取测温结果。
(2)在DS1820的有关资料中均未提及单总线上所挂DS1820数量问题,容易使人误认为可以挂任意多个DS1820,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如此。
(3)连接DS1820的总线电缆是有长度限制的。
(4)在DS1820测温程序设计中,向DS1820发出温度转换命令后,程序总要等待DS1820的返回信号,一旦某个DS1820接触不好或断线,当程序读该DS1820时,将没有返回信号,程序进入死循环。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通过市场调研和网络搜索,分析借鉴市场上已有产品,列出几种可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选择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案,即确定出系统框图、控制方式、电路形式等,通过PROTEUS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对根据电路实际情况对模拟电路进行改进和完善,为单片机电路的整体设计提供保证。
模拟仿真论证电路运行正常后,购买所需电子元件动手焊接实物。
对根据实物电路实际情况对程序、电路等进行改进和完善。
四、研究工作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顾春禄,贾姝娟,刘茹敏.基于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设计[J].科协论坛(下半
月).2010(12)
[1][1] 宋艳丽,宋武.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数字温度计的设计[J].黄冈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1(02)
[2]陈慕君,唐慧刚,刘其群,袁富娟.一种基于AT89C51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温度计
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4)
[3]杨洪升.基于89C51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设计[J].煤炭技术.2011(05)
[4]王萍.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温度测量设计[J].硅谷.2009(02)
[5]毋剑.基于DS18B20的数字温度测量系统[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1,(2).
[6]陈思.基于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4)
[7]许文斌,曾全胜.基于单片机AT89C52的数字化温度测量仪[J].微计算机信
息.2010(05)
[8]廖月琴.基于AT89S51单片机数字温度计的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10(12)
[9]李龙飘,牛晓春,郭涛,夏烈芳.基于铂电阻的数字温度测量系统设计[J].电子技
术,2009,(5).
[10]易丽华,黄俊.基于AT89C51单片机与DS18B20的温度测量系统[J].电子与封
装.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