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关系学第1阶段测试题培训课件

公共关系学第1阶段测试题培训课件

考试科目:《公共关系》第1章至第5 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名词解释(4×5=20分)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公众关系)即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2、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即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这种公共关系的现象和活动。

3、公众: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是主体(社会组织)认识和行为的客体。

公众是指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以及因某种共同性问题而联结起来的社会群体。

公众的基本特性在于它的同质性、群体性、可变性、多样性和相关性。

4、传播:在公共关系行为中,传播是联结组织和公众的桥梁。

它是指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的沟通活动。

具体分析其含义,有三个要点:1、信息的传递2、双向的交流3、信息的共享.5、报刊宣传活动:19世纪中叶,组织机构为自身的目的而雇佣报刊宣传员、新闻代理人,在报刊上为本组织进行有利的宣传,以此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1*20=20分)1、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是(C)的关系。

A、机构与个人B、社会与团体C、组织与公众2、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一门学科,最早产生于(D)。

A、法国B、奥地利C、英国D、美国3、美国现代公关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在其专著《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中提出了(A)。

A、“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B、“投公众所好”的主张C、“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准则C、“凡宣传皆好事”的命题4、党派团体、宗教组织属于( B )。

A、公益性组织B、互利性组织C、营业性组织D、服务性组织5、在各种传播方式中,人情味最浓、情感沟通效果最好的是( C )。

A、公众传播B、大众传播C、人际传播D、小团体传播6、根据组织内外划分,可将公众区分为( C )。

A、首要公众,次要公众B、现实公众,潜在公众C、内部公众,外部公众7、主导性强、时效性强、传播面广的公关类型是( D )。

A、交际型公关B、社会活动型公关C、服务型公关D、宣传型公关8、公共关系学史上的第一本公关教科书是爱德华•伯内斯于1923年完成的( C )。

A、《有效的公共关系》B、《公共关系学》C、《公众舆论的形成》D、《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9、组织的全员公关培训即指对全员进行公关教育,其重点是( D )。

A、公关知识普及教育B、公关思想及意识教育C、政治思想教育D、公关能力教育10、将原来看似平淡无奇、很普通的小事情,进行非同寻常的放大处理,往往能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是(A)的创意思路。

A、小题大做法B、旧题新做法C、正题反做法11、深圳的锦绣中华景观、无锡的三国城、水浒影视城和美国的迪斯尼乐园的创意思路是( B )。

A、异常方式与平常内容相结合B、将异常方式与异常内容相结合C、将平常方式与异常内容相结合12、公关调查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 D )。

A、资料分析B、民意测验C、座谈会D、随机抽样13、组织的公关形象策划要对公众进行研究,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 D )。

A、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B、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利要求C、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D、研究目标公众的类型14、组织实际形象分析的步骤不包括( D )。

A、员工阶层的调查研究B、公众的辨认与分析C、组织形象地位策略D、组织形象要素分析15、当组织机构的发展较为稳定、顺利时,应该采取(A )的公关方式。

A、进攻型公关B、建设型公关C、维系型公关D、防御型公关E、矫正型公关16、电视和广播媒介的共同弱点是( D )。

A、感染力较差B、功能单一C、传播效果较弱D、传播效果稍纵即逝17、社会组织请名人参与是提高知名度的方法属于( C )。

A、借奇传奇法B、借势得势法C、借名扬名法18、组织通过自己的管理活动,为社会公众及整个社会做出贡献,长期以来给社会公众留下可以信赖的印象,为全社会所肯定,这是( A )的作用。

A、组织形象信息B、产品形象信息C、需求信息D、同行竞争者的信息E、其它社会信息19、公共关系进入管理,参与组织的定位、开拓等方向性决策,这是( C )。

A、接待型公共关系B、传播销售型公共关系C、管理策划型公共关系20、公共关系的客体是( B )。

A、组织B、公众C、传播D、公共关系三、多项选择题(2×10=20分)1、组织形象的构成包括( B D E )。

A、人员形象B、产品形象C、环境形象D、文化形象E、标识形象2、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是( A D E )。

A、组织B、企业C、政府D、公众E、传播3、按公众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将公众区分为( A B C E )。

A、非公众B、潜在公众C、知晓公众D、观望公众E、行动公众4、公共关系观念包括(A B C E F)。

A、公众意识B、传播意识C、形象意识D、盈利意识E、协调意识F、互惠意识5、构成传播过程的要素是( A B C D F G )。

A、传播主体B、传播内容C、传播媒介D、传播对象E、传播控制F、传播效果G、传播反馈H、传播分析6、公共关系创意思维的构思方法是( B C D )。

A、将平常方式与平常内容相结合B、将平常方式与异常内容相结合C、将异常方式与平常内容相结合D、将异常方式与异常内容相结合7、公共关系的工作原则是( A B D E )。

A、求实性原则B、公众性原则C、科学规划原则D、创新性原则E、长期性原则F、互惠互利原则8、公共关系活动的行为方式有(A C D E F )。

A、建设型公关B、宣传型公关C、维系型公关D、进攻型公关E、防御型公关F、矫正型公关9、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是( A C D E )。

A、联系目标原则B、突出重点原则C、适应对象原则D、区别内容原则E、合乎经济原则F、媒介组合原则10、公众涵义的要点主要有( A C D E F )。

A、群体性B、互动性C、多样性D、同质性E、变化性F、相关性四、判断改错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〤,并改正错误。

2*10=20分)1、“清垃圾运动”是公共关系职业化的雏形。

(√)2、纵观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见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是同步的。

(√)3、公共关系学历史上的第一本教科书是《有效的公共关系》(〤)<公众舆论的形成>4、公众传播最大的缺点是信息反馈困难。

(√)5、公共关系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中性竞争的高层次后出现的。

(〤)软性竞争6、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组织决定环境,环境对组织具有反作用。

(〤)环境决定组织,组织对环境具有反作用7、公共关系学是经营管理学科与传播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8、企业组织的公关部门在参与组织决策的过程中很重视经济效益的获得。

(〤)公众影响和社会效果9、公众的相关性是组织与公众形成关系的关键。

(√)10、共关系学科的奠基人是艾维·李。

(√)五、论述题:结合实际分析当地一家大型零售业单位的公众对象以及与之传播沟通的意义。

(每类公众分别论述,20分)就嘉兴地区大型零售业单位大润发超市而言1.根据组织的内外对象分类,可以区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即内部员工和顾客内部公众是指构成组织自身主体的全体成员。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内部公众既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对象,又是外部公共工作的主体,是与组织相关性最强的一类公众。

外部公众是指顾客、相关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周边的居民等。

外部公众是一个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

为此,公共关系工作要沟通、协调好与外部公众的关系,为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前提条件和最佳的舆论氛围。

2.根据公众的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非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潜在公众。

即不可能来光顾的群众,知晓大润发超市的群众、经常或偶尔光顾的顾客、可能来光顾的人员。

这四类公众既有可能相互独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公共关系人员必须密切注意公众状态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理清工作思路,促使公众状态朝着有利于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

3.根据公众对组织关系的重要程度,可以把公众区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

即主要顾客群体和次要的相关人员首要公众即关系到组织生死存亡,决定组织成败的那部分公众。

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必须首先针对这类公众给予极大的重视,增大对他们开展公关工作的投入量。

次要公众指那些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公众。

公共关系的资源投入必须区分轻重缓急,不应绝对地平均使用。

对首要公众的公关投入应该占比较大的比重,使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在一定的条件下,主次之分可能转化。

因此,在保证首要公众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次要公众。

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将公众区分为赞同公众、中间公众和反对公众。

赞同公众(顺意公众)是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产品或服务持赞成意问和支持态度的公众。

中间公众(边缘公众)是指对组织持中立态度和观点,以及意向不明朗的公众。

这部分人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

反对公众(逆意公众)是对组织持否定意向和抵触态度的公众。

具体表现为偏见和敌意两种。

5.根据关系的稳定程度分类,可区分为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三类。

偶尔来的顾客、定期来的顾客和稳定的顾客临时公众是因某一临时因素、偶发事件或特别活动而形成的公众对象。

周期公众是指按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公众对象。

稳定公众即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关系的公众对象。

划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是制定公共关系临时对策、周期性政策和稳定策略的依据。

6.根据组织的价值取向,可以划分为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和被追求的公众三类。

受欢迎的公众即完全迎合组织的需要并主动对组织表示兴趣和沟通意向的公众对象。

不受欢迎的公众指违背组织的利益和意愿,对组织构成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公众。

被追求的公众指符合组织的利益和需要,但对组织却不感兴趣、缺乏交往意愿的公众。

公关传播政策还取决于组织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以便使组织的传播活动与组织的利益相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