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要亲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文章的内涵,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共同回忆《桃花源记》……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生活的图景。

文中的桃源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但早在战国末年,就有了关于这种美好生活的构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礼记》中的这篇文章《大道之行也》。

2.作品简介:《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的。

《礼记》为“五经”之一。

补充文学常识“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尚书》《周易》《诗经》《礼记》《春秋》。

(二)走进文本
【朗读】
1.学生初读课文:检查预习,认识字词。

同学朗读课文,听读同学注意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个读、齐读,加深理解。

【释意】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句。

2.小组讨论,解疑。

3.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理解文意。

4、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5、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古义: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

)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条理)
(3)词类活用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老年人、中年人、小孩儿)
(3)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奸诈之心)
【探究】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大道之行”指的是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读课文,思考:(1)实行“大道”时社会总的准则是什么?(2)实行“大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样的?
(3)全文的总括句是什么?理想社会是什么?
明确(1):“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人人受到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3、主旨:《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这种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拓展延伸
1、“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
(四)小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五)课堂练习
根据ppt提示,尝试当堂背诵课文。

(六)【国学经典诵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译文】有仁心的人爱别人,懂礼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总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总尊敬他。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及重点词语
2、完成本节课练习册习题
附:板书设计
社会纲领
大道基本特征大同理想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