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交通发展概念

绿色交通发展概念

廿一世紀交通工程發展趨勢:回歸人本的交通工程一、目標趨勢廿世紀已近尾聲。

一個以汽車為主的人類生活世紀,已渡過了原本預言家,曾經危言聳聽的世界末日:1999年7月。

這一個世紀,在2等文明、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的世界潮流中,創造了人類文明物質生活最富裕的一個世紀。

在這一個世紀中的後半世紀,在二次大戰後的五十年中,是機動車輛最蓬勃發展的年代。

自一九五0年代開始,高速公路成為國力的象徵,人類生活在一個不可或缺汽車的時代。

然而,近五十年來,解決交通問題的需求,一直不曾從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消失。

交通問題由效率問題,進而到安全問題,進而到環保問題,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惡化,愈來愈難纏。

光是在廿世紀末,生態環境的破壞,更進一步地突顯了機動車輛伴隨著工業文明,帶給人類生存的威脅。

臭氧層的破壞、紫外線的增強、傳染病愈來愈嚴重、地球溫度的提高,使得人類開始憂心是否會無法繼續生存於地球。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成為一個新的意識型態。

交通工程界也被迫必須思考,機動車輛的文明是否是人類應該繼續追求的發展方向,一個是否應該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正逐漸形成。

就這樣!人類將會以「人本交通」的發展理念,進入廿一世紀。

因此,一個廿一世紀交通工程的發展「目標趨勢」將是由「效率」到「安全」,由「安全」到「環保」,由「環保」到「永續發展」,由「永續發展」到「人本交通」的一個發展趨勢。

二、觀念在交通工程的觀念上,有許多新的趨勢在形成之中,包括對於運輸需求除了為了經濟活動之外,亦開始轉而包括社會活動為主的運輸需求。

運輸系統的功能除了以日常生活為重心之外,亦將如何應付緊急災變納入。

任何交通過程不只是以單一運具來完成旅次,也開始強調運具的合作方式。

發展觀念的轉變將帶動全面的革新,由各國新進之交通發展觀念,可推演出未來可能觀念趨勢。

包括下列三點新的發展趨勢。

1.運輸系統將具備自我管理與控制能力在由人、車、路所組成的交通系統中,傳統上,只有人有智慧,由人來操作車去使用道路。

未來的車輛也因為配備電腦及電訊設備而有了自我控制與操作能力,可以彌補人為操作之不足。

另一方面,道路空間也會因為有了各項偵測與資訊設施,而可以自行彈性調整其供給方式,也就是「路不再是死的」。

因此,未來的車與路皆有自我管理與控制能力。

所以,「路並非死的,路是可以反應時空及需求強度變化的」。

在有關運輸系統之規劃、設計與管理的各個階段,皆須由理論與實務面將此特性納入發展架構之中。

2.「及時」取代「快速」在追求效率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之下,快速一直是過去一百年來的主要發展目標。

但是伴隨著時間價值的提高,及生活品質的提升,人類追求無壓力的生活型態,如何準時的完成旅次活動反而更形重要。

因此,不一定要快,但卻要能確保在幾點幾分到達。

如此,在運輸過程中也是生活的一部份。

大眾運輸不再用幾分鐘一班車,而是幾點幾分在那一站有車為主要的營運觀念,您可以在車輛到達前3分鐘才由家裏離開走路去車站;因為車上空間愈來愈舒適,可在車上工作、休憩、閱讀書報。

故不一定要快,只要準時。

另一方面,不一定要用小汽車,也可以用腳踏車慢慢地走,因為在路上可以舒服輕鬆的騎腳踏車,只要能夠剛好在何時到達目的地即可,不會受塞車影響,不一定要快。

即使開小汽車者亦可由汽車內設施之改進,在完整地導引資訊下,不一定要快速行駛,一邊開車一邊聽音樂,欣賞路邊景觀可以慢慢地走、更安全地走,但一定要按照原來預定的幾點幾分到達,不用擔心,沒有壓力。

所以可靠度將更形重要,運輸系統的發展觀念將有所轉變。

如此也創造了走路、腳踏車、及大眾運輸一個重要的發展機會。

3.回歸自然力、使用人力亦將是運輸系統發展的主流之一機動車輛創造了百年來的經濟文明。

但在經過了百年來對機動運具的依賴所造成許多負面影響的衝擊之下,在新世紀開始之時,重新思考是否可以減輕對於機動車輛的依賴,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想法;此一想法成為回歸自然力,避免能源消耗,同時轉為應用人力,鼓勵多走路、多騎腳踏車的一個發展趨勢。

既使是使用機動車輛,也是要求使用太陽能等自然力。

所以,伴隨著環保及永續生活的要求,回歸自然力與人力將是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在「運輸系統具備自我管理能力」、「及時取代快速」、「回歸自然力、應用人力」的發展趨勢之中,運輸系統將可能更符合人類生存與生活的需要。

而且在使用運輸工具的過程中,將不只是要減輕對人體的危害,更可以追求促進人類健康。

「健康」亦將伴隨著「效率」、「安全」、「環保」及「人性化」之後成為另一個交通發展的目標。

這些皆可能帶動未來運輸發展的改變。

也許在「廿世紀小汽車為主要運具,但廿一世紀腳踏車將再成為另一個主要運具」。

三、策略趨勢廿一世紀的高水準的運輸系統,將是交通工程專業的追求方向。

此一發展方向所應有的發展策略,可以由本人過去所稱的五化運動,來當作五種發展策略。

分別為:運輸環境人本化、運輸網路國際化、運輸資訊家庭化、運輸行政大眾化、運輸系統智慧化。

1.運輸環境人本化:運輸環境包括車內或運輸工具「內部空間」及車外或道路系統與活動系統之「外部空間」。

一切應以「人本」觀念來推動各項規劃設計、各項管理措施及進行各種系統發展構想。

故而此一運輸環境人本化的號召,相信可帶動運輸系統與生活環境的全面改善。

2.運輸網路國際化:運輸網路包括硬體的運輸系統網路及軟體的資訊服務網路。

為了各國皆朝國際化,增進國際活力,融入地球村的觀念在發展。

因此,運輸網路國際化的推動,將不只是可用來促進運輸系統水準的提升,更可促進地球村的形成,對於人類未來生活的融合,各國之間種族的融合,促進經濟交流與地球分工,達成共同保護地球等兼顧經濟與永續發展的目標,具備相當重要的助益。

3.運輸資訊家庭化:家庭是社會生活的主要單元,每日生活中之運輸行為皆因為社會經濟活動的需求而起,以致必須由家庭出發進行各項運輸活動。

由於電腦的普及、資訊網路的普遍,家庭化的運輸資訊不只是現代國家應有的發展構想,更因家庭化後可以使得各項運輸系統相關的活動與資訊可普及至各個家庭中。

此一家庭化的結果更可以對於旅行規劃、運輸工具選擇及運輸系統效率帶來直接的貢獻。

4.運輸行政大眾化:運輸行政經常會直接牽涉到大眾生活的權益,例如,民眾參與規劃、道路收費管制交通等。

對於各種費率或收費制度的決策,大眾有參與及認知的必要。

對於各種工程建設所涉及的土地權益及未來開發結果的社會經濟影響及其決策過程皆須民眾的參與。

各種運輸服務及人、車管理與監理皆須直接與民眾接觸。

整體運輸行政必須脫離封建觀念,以更開明、更大眾化的觀念來推動。

因此,運輸行政的大眾化是目前我國在突破行政革新,並且促進運輸系統的建設發展符合民眾的需要最重要的作為。

這也將促使交通工程相關之規劃與管理理論及實務進行根本的改變。

5.運輸系統智慧化:運輸系統必須能夠有足夠的智慧來應付現有問題,面對未來挑戰。

傳統的發展方式只能由無到有的提供設施,但是今日我們要求的是高品質的系統發展,是一個由有到好的過程。

我們除了應用人類智慧去推動運輸系統發展外,更應結合現代電腦科技與通訊技術,全面推動整體運輸系統的智慧化,以協助人類在使用運輸系統所須的資訊處理及效率提升與安全確保的工作。

而此項運輸系統智慧化運動的推動,將連動整體社會之科技發展及民眾現代科技水準的提升。

交通工程的發展,亦將由電腦化(Computerized)的E世代,進展到電子化(Electrolyzed)的E世代,到最後充分發展智慧(Intelligent)的I世代。

而廿一世紀的運輸系統將是一個全面智慧化的運輸系統。

所以,如何推動上述五項內容,以便將之當成廿一世紀交通工程專業發展的重點,有待由學術研究到實務推動逐步完成。

四、研究趨勢雖然欲達成前述目標趨勢的各項目標,皆必須深入加以研究,而且是一種交通工程專業的根本轉變。

在所謂的新觀念之引導下,發展各種技術去推動各種策略,然而,有兩個部份是因應上述發展趨勢,促使其實踐的兩個主要研究重點,其中第一項為如何去創造一個「綠色交通」環境,以便實質改變交通空間。

另一項,則是如何配合未來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發展,完全用電腦「視覺模擬」(Visual Simulation)研究成果。

(一)綠色交通之研究發展綠色交通的意義就在於延續解決交通問題及環境污染問題的發展概念下所產生。

其中包括延續了近年來各國的交通工程發展新趨勢,例如交通寧靜區、腳踏車推廣運動、新傳統鄰里之都市設計方法、輕軌電車所帶動的大眾運輸導向觀念等。

以致綠色交通成為一個重要的新實質改變生活環境的發展領域。

其不只在於由環保的觀點來改善交通系統的效率與安全,更進一步的重新思考是否可以捨棄綠色交通架構過去依賴機動車輛的交通方式,改為採用人力的反璞歸真的交通方式,亦使用徒步、腳踏車等人力為主的運輸工具,如圖1所示。

圖1. 綠色交通發展概念之緣由架構在這項改變上,由於涉及都市空間結構的轉變,及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

使得在交通的過程中,不只是不會遭到交通污染所帶來的危害,更可以透過交通過程,例如騎腳踏車,而帶來健康。

故而,將「交通系統」在過去只是當成「生活工具」,進而演變成為「生活空間」的一部份,以便將交通系統融入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之中。

如此,即構成了綠色交通的發展概念。

綠色交通(Green Transport)定義為:採用低污染、適合都市環境、對於健康有益的運輸工具,來完成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交通概念。

一般綠色運具(Green Modes)包括徒步、腳踏車、大眾運輸(輕軌電車)等。

而紅色運具(Red Modes)則包括小汽車、計程車、機車及大部份商業車。

紅色運具為環境破壞者,綠色運具是對環境友善的。

綠色交通研究發展重點應包括下列各項:1.研究建立綠色交通導向之都市計畫與都市設計。

都市計畫涉及土地使用架構,直接影響到未來交通需求型式。

為避免造成對小汽車之依賴,在都市計畫作業過程中必須把握混合土地使用特性,全面檢討徒步區的設立,促進腳踏車之使用與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計畫。

結合推動住商混合發展策略,全面檢討法規機制,將綠色交通概念注入相關法規之中。

2.研究推動鼓勵使用非機動車輛運輸之方法。

全面檢討設置安全舒適之行人設施及腳踏車交通系統,並且設法減少對機動車輛之依賴,並且鼓勵通訊上班,發展電子商業,檢討運輸需求行為,以鼓勵大眾使用綠色運具。

3.研究加強發展智慧型運輸系統透過電腦資訊科技的應用,建設發展大眾運輸優先措施;配合發展停車空間引導策略及交通資訊系統;限制機動車輛之行駛空間與時間;鼓勵停車轉乘及減少停車對道路系統之衝擊,以增加行人及腳踏車可用空間。

4.研究推動大眾運輸鼓勵政策。

整合城際鐵路、客運與地方軌道運輸之營運管理,並且實施補貼策略,確保大眾運輸之服務水準;透過道路設計之改造及結合輕軌電車之發展,創造適合大眾運輸,行人及腳踏車的道路環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