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一轮复习
A
例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 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 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 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图1 图2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哪个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 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 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变大或变小) (3)试在图2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
北半球:向右偏 赤道:不发生偏移 南半球:向左偏 大小: 赤道为0,纬度越高 地转偏向力越大
地 转 偏 向 力
特点: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3、摩擦力
方向: 与风向相反
摩擦力
大小:与速度成正比;大气密度;表面粗糙(海陆)
特点:既改变速度方向,又改变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 指示低压
风:垂直等压线
结论: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度力 越大,风速也就越大
(百帕) 1002
(百帕) 100 6 100 8 A 101 0 B
1004
1006
1008
1010
1:1000000
1:100000
<
试比较A、B两地风速大小:A——B。
结论: 水平气压度力与比例尺成正比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
方向: 垂直于风向
D.西南风
D.8月
读经纬网图,回答3~4题。
4.若A、C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则一年中这种情 形会出现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010 (hpa) 5、近地面:三力---斜穿等压线 北,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
1000
四、风向、风力
1、风向:风的来向
2、判断风向: 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2)、北:右偏;南:左偏 30-45 3)顶端画十字架 3、风力大小
气压场中风向的判断:
风向的绘制步骤: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 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 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 (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 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 N
单位:hpa
1004
1006
1008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0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地转偏向力
右偏:北半球
风向:平行等压线
关系:摩擦力愈大,夹角愈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 风 1002 向 a 1004 : 斜 摩擦力 1006 穿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08
8000 7500 0 7000
-18℃
-14 ℃
5500
①
图4
A 北
6500
-6℃
-10℃
南 0 km
8km
6000 0 2 4 6
图5
8
10 12 14 16 18 20 22(北京时间
1.图4中①地实测最大风频为 A.西南风 B.东南风 2.一天中①地风力最强的是 A.7时-9时 B.12时-14时
例3: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 hPa)(图2),回答3-4题。(14年五校联考)
图2
图3
3.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B A.P→O→M→N→P B.O→P→M→N→O C.M→N→P→O→M D.N→M→O→P→N 4.下面图3中正确表示P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 配置的是: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的形成与作用力 2.风的大小 3.风的方向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1)气压梯度
气压差/单位距离
(2)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大小与气压差成正比,距离成反比;与比例尺成正比 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3)水平气压梯度力 特点: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 力越大,风速越大
第 三 纪 白 垩 纪
古老基底
W
E
坚硬岩石 近期沉积
火山熔岩 松软岩石
花岗岩脉
基底(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8.古老基底地区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A.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外力侵蚀 C.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D.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岛形成年代晚于青藏高原 B.该岛地处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岩层年龄向西依次渐轻 D.西部地区受沉积作用影响大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 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小时气温状况割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 时。据此完成9~11题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A
C
C.西北风
D.东北风 D.4时-6时
C.15时-17时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高
D G D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低
G D G
A
冷却
B
受热
C
冷却
地面
大气水平运动
同一水平面 产生气压差异
思考下面问题:
1、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如何比较? 3、高、低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4、大气运动后等压面如何弯曲?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 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热
冷
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 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 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 化?为什么?
A
B
例2、下图是我国某城区气温、降水统计资料,回答下列 问题。 (1)图19中降水最多 的地区是________ 城市中心, 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①市中心气流上升, 水汽凝结 ②市中心空气中固 体杂质多,容易凝 结形成降水。
(2)由于城郊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判断近地面①和近地 西北风 面③两地的风向:①地风向是____ ,③地风向是东南风 ____。 (3)图19中②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最有可能是工业区 ____,原因 是 ②地气温出现峰值,说明该地废热排放量最大,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可能是工业区。
图1在北半球5000米的等高面上,图中等值线是该等高面与对应 近地面的垂直气压差值线(只考虑温度因素),近地面不考虑地形 起伏。读图回答4~5题:
N
508 甲 516 524
· F
乙 548
540 532
单位:hpa 图1
4.F点空气运动方向是: A.西北风 B.东南风 C.北风 D.南风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对应近地面此刻是阴雨天气 B.甲的温度比乙要高 C.甲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下沉运动 D.乙对应近地面可能是 冬季海洋
图3示意某区 域某时海平面 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线分布, 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10~ 12题。
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11.与①地相比,②地 A.气温年较差较小 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昼长年变化较小 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12.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A.1月 B.2月 C.7月
(百帕) 1002 1004
水平气压梯度力
结论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6
1008 1010
--原动力, --风的直接原因
2、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风向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百帕) 1002 1004 1006
(百帕) 100 6 100 8 101 0 B
1008
1010 A
> 试比较A、B两地风速大小:A——B。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 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6~8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B.12℃ C. 16℃ D. 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
例1:冰川表面的气温与同海拔自由大气相比,始终处于稳定的低温状态。 图4是我国某山地冰川分布剖面图,图5是某日观测站A处上空温度垂直分布的 日变化图(单位°C)。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完成1~2题。(13温二模)
高度(m)
高度(m)
②
7500
观测站 碎石表面 冰川表面 冰石混合表面
大气环流会减弱,因为其 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 热力差异减小; 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 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 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 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 多,因为沿岸暖洋流的加 温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 流减弱。
热
冷
读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某东西延伸的地质、地形剖 面图(图5),回答8~9题。
沉积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