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球教程+台球高级教程-角度计算(范本)

台球教程+台球高级教程-角度计算(范本)

最近对打旋转球也就是俗称的加塞,有了一些心得。

在写作此文之前,也看过不少台球方面的理论文章和视频。

当时本人还处于一加塞基本就进不去球的水平,于是便很少使用这种杆法,而平时所看到的这方面的内容多少有些讲解不清楚和不完整,有时甚至是谬误。

在咨询别人的时候,一个人又有一个人的观点,而且叫法也不大一样(注:个人建议使用左、右塞的叫法比较清楚,因为顺、逆塞在有的情况下无法区分,具体情况将在下文解释),这样,即缺乏理论指导又没有实践经验,自然对加塞这种杆法懵懵懂懂,经常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

就在今年秋天,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我认识了一位台球水平较高的业余台球爱好者,他基本上杆杆用塞走位,使用频度几乎为10分之8,这也正是他准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可习惯使然,他自己虽然认识到这点,却很难纠正过来。

在与他第三次打球时,不知怎的,我忽然提高了加塞进球的准度。

在这之前,只有主球与目标球距离较近且目标球是袋口球的时候,才敢加塞进球。

但现在中距离,角度不太大的球(注:本文把主球与目标球或目标球与袋口的距离分为5种,短、中短、中、中长、长)也敢加塞了,进球率也能达到50%,短球则几乎为100%。

这样,实践经验有了,再配合平时对理论方面的留意,以及一段时间的深度思考(这一点由其重要!),终于对加塞有了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由于自己体会过对加塞不理解时的迷茫和焦急心态的痛苦,因此成就此文,希望与众多的业内人士进行交流的同时,能够对某些尚在迷惑中的台球爱好者们有所启迪。

(一)众所周知的加塞台球一般有三种加塞球的叫法,一是左、右塞或称左、右偏塞,二是高、低塞或称上、下塞,三是顺、逆塞或称正、反塞。

第一、二种叫法都是根据球手正面面对主球时的击打位置命名,只是一个从上下来划分,一个从左右来划分。

左上塞(即左高塞)、左中塞、左下塞(即左低塞)可以统称为左塞,右塞亦然。

左高塞(即左上塞)、中高塞、右高塞(即右上塞),统称为高塞,低塞亦然。

(图1)图1中主球的击打点是9个,对于我来说一般就打这9个点(注:我用的是司诺克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打到17个点。

我觉得这个点数,即便对于职业选手(这里指的是使用司诺克球杆的职业选手,因为九球杆杆头要粗上许多,因此使用九球杆的球手,击球点自然会少。

)来说,这个点数也算可以了。

但实际效果,进球率和走位精确度,我则差得远了。

其实,我意识到点多的打法也许并不太好,因为从基本功训练的角度来说,应该一个点一个点的打,对力度、分离角度、反弹角度等影响运动轨迹的各方面进行练习。

熟悉了一个点的打击效果后,再加点,而不应该率先用点位来弥补走位上的欠缺。

但反过来想,用不同的点位进行走位练习,其实也对上述各种因素的认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种叫法则是以正常击打主球中心与目标球碰撞后,主球的分离角度方向来命名,与分离角度方向相同叫顺塞(正塞),反之亦然。

各位读者注意,这里的“分离角度方向”是区别顺、逆塞的关健。

(图2)(注:本文所有图片中,红色圆圈为目标球,黑色圆圈为主球,虚线圆圈为主球与目标球发生碰撞时主球的位置,即假想球的位置。

直线箭头表明球的滚动方向,两个小弧线箭头代表球的旋转方向。

)顺、逆塞的叫法有一个问题,在主球与目标球没有分离角度即180度的水平方向时,或者是在讲解一个球,比如目标球带塞后的运动轨迹时,顺、逆塞无法给予表达。

谁知道在这两种情况下,台球的顺时针旋转方向(左塞)该叫顺塞还是叫逆塞呢?(图3)出于此种原因,个人建议还是用左、右的叫法比较清楚。

当然,顺、逆的叫法有它的道理,它排除了左、右赛叫法在不同位置的人面对主球时,可能会造成的麻烦。

比如,一个球手击打主球的左侧时,对于他对面的人来说,则是主球的右侧了。

这样,在理解时会有搞混的可能性。

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所有的叫法都要熟.二)加塞原理许多人都知道,瞄准主球的非中心点击球,就可以打出塞球。

但是,无需击打主球的非中心点也可使球带塞(注:这一点,将会在下文的“加塞的运动轨迹”、“加塞与throw”中具体解释)。

摩擦是加塞的基础支撑,正是由于杆头与主球、台呢与球、库边与球或球与球之间的摩擦力,才能够使台球产生旋转和滚动,才能使台球改变符合弹性碰撞原理的常规。

可以想像,如果在没有摩擦力的球台上击球,主球就会在台子上一直滚动或滑动下去,永不停止。

说到这里,有必要讲一下“旋转”、“滚动”与“滑动”三个词的内涵和区别,这是加塞中最重要的原理。

可以说,理解了这三个词也就理解了加塞。

而对于台球爱好者来说,这种理解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是正确判断加塞球运行轨迹的理论基础。

而掌握了球的运行轨迹,也就掌握了瞄准方法和走位。

①“旋转”旋转就是指台球本身的转动。

比如有时在大力击球后,会发现某个台球原地不动的急速旋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水平旋转。

这时,台呢与台球的底部之间就产生了一个与台球旋转方向相反的摩擦力,这种力不断削弱台球的旋转力,最终使台球停止旋转。

水平旋转不会改变台球本身的运动状态,竖直旋转则不然。

用一根手指轻轻击打球台上一颗处于静止状态的台球的中心靠上位置(上塞),会发现台球开始向手指击打的方向旋转,由于台呢的摩擦力,球体无法保持静止状态,便向前滚动起来。

是的,在这里竖直旋转造成了滚动。

②“滚动”滚动无疑是旋转造成的。

表面看,滚动着的台球必定也在旋转,两者似乎没有区别。

但是,两者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区别。

这就是旋转可以原地不动,而滚动一定会使台球移动,即产生距离。

如果一个台球的周长是15厘米,则当它在球台上以竖直的方向旋转一周时,它在台呢上滚动的距离就是15厘米。

在台呢上竖直旋转的台球,由于台呢的摩擦力而滚动,滚动一定会产生距离,但产生距离一定要滚动么?答案是否定的。

③“滑动”滑动是指台球在台呢上运动时,不是依靠台球本身的旋转和台呢的摩擦力,而是由于它受到的其他力。

这种力有可能来自球杆也有可能来自其它球的碰撞。

滑动分二种,一种是台球本身不旋转。

比如把球杆放平,稍微发力击打主球的正中心,会发现主球在向前运动时并没有旋转,那当然也就没有滚动。

或者击打主球的两侧,让主球在水平方向旋转的同时向前运动,这也是滑动。

说到这里,似乎可以说,如果台球在台呢上按本身旋转的方向产生距离的话就可以称之为滚动了,但其实不然。

在上文中②中介绍滚动时,举了一个“15厘米”的例子,这才是关健。

由于滚动是台呢的摩擦力阻止台球的旋转才迫使台球向前运动,因此,旋转线上某个点经过的距离必然等于台球的滚动距离,不相等,就是滑动。

(图4)图4中的滚动是竖直滚动,现在说一下斜向滚动。

斜向滚动用平面图很难表现,我试图尽量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用一个教学用的地球仪来模拟一颗周长15厘米的台球,北极洲在上,与台呢的接触点是南极洲。

让地球仪竖直滚动一周的话,它移动的距离是15厘米。

可让它斜向旋转时,比如以欧洲和大洋洲为周长线上两个点的旋转,它移动的距离则是欧洲和大洋洲组成的小圆周长,移动距离小于或大于这个小圆周长则是滑动。

((图5)对台球实际经验比较多的人,可能会知道,图5的斜向滚动,其移动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了。

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想详细的解释一下这三种运动之间的区别,让大家能够知道的更清楚些,从而更深的理解加塞的内涵。

下面举一个三者结合的例子,看一下这三种运动是如何把加塞球的整个运动状态体现出来的。

在球台的开球区,用球杆稍微发力击打一颗台球的中心点偏下(下塞),使其向底库运动,仔细观察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现,首先台球在向前运动的同时向后旋转(滑动),然后逐渐停止向后旋转变为静止(滑动),接着开始向前旋转(滚动)。

(图6)其实可以简单的说:塞就是旋转,加塞的实质就是使球“旋转”,利用“滚动”与“滑动”二者之间的变化来获得所需的运动轨迹(三)加塞的运动轨迹知道加塞的人很多,但知道加塞后球的运动轨迹的人要少一些,而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轨迹原理的人更少。

下面我利用上文中介绍的“加塞的原理”配合实际例子,来对加塞后台球的运动轨迹进行详剖。

上文中说过水平方向的左、右塞,即打击主球中心点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并不会使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因为水平旋转时,台呢与球之间的摩擦力除了抵消台球的水平旋转力以外,并不会产生其他方向上的力。

原因是台呢与台球的接触点是个圆点,把这个圆点看成由无数个从小到大的圆环组成的圆面。

每个圆环上的每一点都有着一个与其方向(沿圆环切线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摩擦力,因此它会一直保持这种圆周的运动状态,而不会产生任何其他方向上的力(注:此点很重要,下文中的“加塞与瞄准”中会用到这个结论)。

但是,我发现许多文章中都把左塞、右塞的运动轨迹简单化了。

比如,许多文章都会说加左塞,球走右括号)似的曲线,加右塞时球走左括号(似的曲线。

这个说法只能说部份正确,因为水平方向上的左、右塞,在球处于滑动状态中,无论你的塞有多大,或是说旋转的有多急,台球绝对是走直线的。

只有当球向前滑动的力量变小,小得不足以克服与台呢之间的摩擦力,而使台球开始向前旋转,即开始滚动时,这时向前旋转与水平方向上的旋转结合而成为斜转(见图5)时,球才开始走曲线。

因此,若想主球在直线运动状态下击中下球点,主球必须在由滑动变为滚动之前击中目标球。

(图7)再来看一下非水平方向上的加塞,即左高、低塞和右高、低塞的运动轨迹。

(图8)(注:本图只是大致说明加不同塞后,主球的运动轨迹。

实际上,出杆力度的不同、击打角度的不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主球曲线运动轨迹的弧度大小)在图8中可以观察到,台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说一说左、右低塞。

加这种塞时,台球首先处于左或左斜向的滑动状态,这时台球受到二个力的作用,一是球杆给它的向前击打力,另一个是其斜向旋转时克服台呢的摩擦力,低塞旋转是向后斜向旋转的,产生的摩擦力与旋转方向相反,使台球直线的运动方向,于是产生曲线。

比如左低塞,台球除了向前滑动外,还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因此球会向右偏,反之亦然。

经过一段时间后,摩擦力不断减弱球的向后斜向旋转力,最终导致台球由滑动变为瞬间的静止,转为滚动状态时,台球便会到达曲线的顶点,开始向旋转方向滚动了,左低塞(向后斜向旋转)这时实际上已是左高塞(左前斜向旋转)了。

因此,左低塞的运动轨迹便为先向右(滑动),然后向左(滚动)的一条曲线。

右低塞,正好相反。

图8中还可以观察到,左、右高塞的曲线弧度略微小于左、右低塞。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用同样的力度击打台球时,低塞的滑动距离必然要比高塞的滑动距离长,因此高塞要比低塞较早的进入滚动状态,再加上高塞向前的力比低塞大了许多,自然曲线弧度要小。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注:合乎理论的现象由于条件的多样性不一定实际发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非理论化的实际现象”),就是打低塞时,由于球库和支架手的自然高度,基本不可能让球杆与台面成水平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