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1.定义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
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2.交易指标这就好比是物理中的质量守恒的原理。
假如碳排放的总量是限定好的。
那么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碳排放。
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指标”比如说今年全球限定排放100单位的碳排放量,A国获得15的指标,B国获得10的指标其它国家获得其余75单位指标。
如果A国只排放了10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而B国刚好排了12个单位,那么B国就可以从A国购买2个单位的碳排量。
3.能源转换石化企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显然如果不采取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措施,将很难满足未来环保要求。
企业将对生产工艺、设备、技术进行改进。
但关键还是替代现有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的开发。
比如风能、核能、光伏等。
长远来讲,石化企业将随着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比例将逐渐减少。
但是这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4.交易所目前中国有7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等。
其中深圳排放权交易在2013年6月18日率先启动了交易,并产生了1300多万的交易量,同时设立了个人会员和公益会员。
为方便全国各地关注碳排放交易的机构和个人,开设了“足不出户,异地开户”的服务。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更是借助世博会召开之机,推出“世博自愿减排”活动。
交易所网址备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Portal/home.seam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tcxweb/index.jsp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碳排放交易(中国第一门户)(1)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简介2010年9月30日,以深圳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成立。
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交易所于2012年4月完成增资扩股, 注册资本金从一千五百万元增加至三亿元,成为国内同类交易所中注册资本金额最大的交易所。
股东增加到九家,深圳市国资委资本运作专业平台—深圳市远致投资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另八家股东分别为: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和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交易所经营范围包括为温室气体、节能量及其相关指标、主要污染物、能源权益化产品等能源及环境权益现货及其衍生品合约交易提供交易场所及相关配套服务;为碳抵消项目、节能减排项目、污染物减排项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以及能源类项目;能源及环境权益投资项目提供咨询、设计、交易、投融资等配套服务;为环境资源、节能环保及能源等领域股权、物权、知识产权(技术)、债权等各类权益交易提供专业化的资本市场平台服务;信息咨询、技术咨询及培训等等。
5.交易方案目前,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
欧盟已经制定了在欧盟地区适用的欧盟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万套装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欧盟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交易量和成交金额稳步上升。
中国工厂和国际碳排放交易商也正在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
化工厂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性的氢氟烃气体,可获得碳排放信用。
这种信用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可售得5美元至15美元。
据业内估计,用于减少氢氟烃气体排放的洗涤塔装置安装费用很低廉,一般工厂的安装费用介于10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
安装此类装置,可产生数以百万计的碳排放信用,因为HFC-23作为一种温室气体,效力比二氧化碳大许多倍。
气候变化资本公司从中国氢氟烃气体项目获得了约5000万核证减排量即碳排放信用,价值高达7.5亿美元。
碳排放信用额度的最终买家是发达国家政府,它们目前已同意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
这种做法完全合法,但也让工厂和企业得以通过碳排放信用交易获取大量利润。
6.我国现状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是从2011年11月份开始启动的,确定了七个省市作为试点地区,现在各个试点单位建立了专门的班子,编制了实施方案,就碳交易建立了相关制度,同时建立了交易的核查机构、认证机构。
全国统一碳市场进程开始加速。
日前,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在2014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上透露,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于2016年试运行,配额由国家统一分配,局部省市先入场,未入场省市仍须完成分配的总量目标。
碳排放交易近期行情如下图所示:深圳交易所北京2014年8月19日,北京市碳排放权电子交易平台成交3,903吨,成交额214,665元,成交均价55.00元/吨,累计成交量2,022,476吨,成交额100,016,401元,突破亿元大关。
天津上海碳足迹计算器7.关于山东号称中国第一家主营二氧化碳交易的碳交易所——山东单县碳交易所的现状进行了报道。
该交易所成立于2010年6月。
然而,在成立10个月之后,当人们再次拨打该交易所的电话时,听到的却是“你拨打的号码不存在……”的回音。
目前该交易所大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甚至连当地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政府部门亦无从知道其下落。
据了解,除了成立仪式上为了应景搞了个签约仪式外,该碳交易所再无一笔碳交易。
2012年山东省政治协商会议提出关于建立山东碳排放交易所的建议一、研究背景近年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与威胁。
为此,世界主要经济体和相关国际组织加强了国际交流和合作,以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东议定书》再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中,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化解问题的主要思路。
理论和实践证明,通过市场化机制协调资源,可以以最高的效率和相对较低的成本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碳排放权交易应运而生。
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尝试,相继推出了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等多家排污权交易中心。
但在个案层面却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停滞。
国内依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交易平台。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不具备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条件。
事实上,我国加快发展碳交易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一是国内外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未来规模巨大。
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碳市场交易增长迅速。
根据2009年6月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New Energy Finance)的预测报告,2020年碳交易市场全球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市场。
此外,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提出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同时正在研究制定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将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制度基础,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正在逐渐形成。
二是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我国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这就要求我国在生产、投资和消费环节制定降低排放强度的具体措施,由此推动企业对碳排放权的需求。
三是节能减排的需要。
由于过去多年粗放的生产方式,我国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一些发达国家要求我国承担减排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考虑使用碳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新的动向。
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行业升级加快,能源效率提高,碳减排潜力较大。
四是抢占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先机的需要。
我国企业一直积极在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在全球减排权证(CER)市场,提供的减排份额超过70%,催生出了建设我国国内碳权交易平台的需求。
据了解,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化产业。
全球的碳排放权市场虽然本世纪初才形成,但是发展迅速,有可能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如同其他大宗商品一样,中国坐拥如此庞大的碳排放市场,但中国企业却一直低价出售碳排放权,而等到中国企业也需要购买碳排放权之时,市场价格将会非常高昂。
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有相当一部分是境外买家,但是交易的信息透明程度不够,国内企业也处于弱势地位。
国内环境交易所的建立,有利于改变过去交易不透明的现象,也有利于提高国内碳排放交易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的问题。
五是国内已有成功的经验。
已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机构,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初步积累了经验,准备了人才。
总之,无论是基于国外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模和发展趋势,还是基于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现实,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必要而紧迫。
二、研究意义“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批复,为山东的经济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山东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尝试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是确保“黄蓝”两大战略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体现,关系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我国参与项目的企业利益。
积极建设东营碳排放交易所,有利于提高我国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持作用。
加快建设东营碳排放交易所,通过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强定价话语权,维护我国参与项目的企业利益。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两大国家战略的顺利实现。
积极建设东营碳排放交易所,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联动融合,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顺利实现。
有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积极建设东营碳排放交易所,有利于探索我国能源科学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提高资源利用与配置的效率,维护我国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