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排放交易发展历史及现状1.1.碳交易市场定位➢一个标准化,规范运作的市场➢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和体系➢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摆脱目前国内碳交易所分散,规模小的局面。
由于没有真正意义的碳交易市场,导致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需要政府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撑。
➢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整合各种资源信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企业的单兵作战。
而统一的交易市场的成立则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 交易的模式也非常简洁,即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从而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
同时,统一的交易市场还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
因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还能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可以设想,在现有的多家碳交易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自动报价系统,将所有区域性交易所合并为国家级碳排放交易所,从而建立一个与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以及金融期货交易所相似的碳排放交易所。
1.2.碳排放现状1)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2010成交1198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成交额的84%。
2)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占全球交易总量的73.15% ,其中EUETS的交易额占总量的72% ,仍占主导地位;第二大交易市场是二级CDM市场。
3)主要国家和地区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根据发达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承诺,发达国家需要实施比第一承诺期大得多的减排量,未来全球碳交易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1.3.碳交易历史起源1)1990年,国际碳交易之父Richard Sandor大力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开始了二氧化硫的cap and trade (覆盖交易,衡量交易),20年来效果显著,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50%,产生了substantial positive effects.2)2003年,Sandor凭借着多年来运作二氧化硫市场的经验,创办了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可是由于后来美国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便没有强制的cap(总量限定)。
于是Sandor选择将CCX主要进行自愿减排碳交易,经历了诸多困难后取得显著成功。
3)2004年,Sandor又创建了ECX,在欧洲建立了碳交易平台。
4)二氧化硫交易与碳交易,本质都是气体的减排量交易,以相互借鉴。
1.4.碳交易市场形成原因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有减少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6种温室气体的责任,但由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成本高,难度较大。
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
这导致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不同成本,形成价格差。
发达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1997年12月,第3次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而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
同时,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发达国家如果完不成减排任务,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量,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作为自己的减排量。
碳交易市场形成基础1)「碳交易市场」,依据联合国定义,每公吨排放到大气的温室气体即为一个「碳信用」单位,碳交易市场即为「碳信用」之交易平台。
2)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交易机制来看,已开发国家多属于被要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方,开发中国家虽然有多余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但依规定不能直接销售给已开发国家,必须透过碳基金公司或世界银行等机制出售。
3)最终使用者对配额体系之外的减排单位的需求,推动了项目交易市场的发展,并吸引了各种企业和机构的参与。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构成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供给者、最终使用者和中介等三大类,涉及受排放约束的企业或国家、减排项目的开发者、咨询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
1)在原始排放权市场上,项目开发者或独立或联合起来进行减排项目的开发。
2)技术开发或转让者:专门从事减排技术的研究,向项目开放商提供可达到减排目标的技术;3)金融机构:通过运用结构性工具来为项目融资,或对冲项目所涉及的风险;4)监管者:负责制定减排单位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并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监管者指定的特殊中介机构则负责项目的申报,并对项目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定期核实,等等。
1.5.中国碳排放现状1)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
由于我国是《京都议定书》的非附件一国家,因此我们并不能直接开展基于配额的交易,基于项目的交易为CDM 和JI 下分别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和减排单位(ERUs)。
2)中国碳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是企业之间的场外交易,缺乏价格机制,还没有建立相应的价格体系,信息、价格不透明,主体分散等诸多原因导致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国际碳市场价格,对争取国际价格决定权极为不利。
3)我国企业不能直接接触国际碳交易的最终买家,当前我国企业卖出的排放权,主要由一些国家碳基金和公司通过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购买,再进入欧洲交易市场。
备注:《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只有发达国家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义务”。
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将碳交易配额出售到欧洲市场。
4)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国际碳排放资源提供国。
截至今年7月6日,我国在联合国已注册的项目年平均减排量总和达1.8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已获签发减排量1.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我国已注册项目数及签发的减排量均为全球第一。
据英国瑞碳有限公司介绍分析,我国已批准的2000多个CDM项目中,80%以上集中在水电、风电、余热发电、沼气、煤层气等资源利用型领域。
5)在金融危机前,国内碳交易价格在11欧元/吨左右,在欧洲碳交易一级市场为16~18欧元/吨,二级市场为22~25欧元/吨。
6)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运行之前,由于国内尚无公开对国际市场交易的平台,国内不少碳交易卖家出于地域所限无法直接接触到买家,均通过国内的中介机构进行交易。
7)由于国外机构只是单一的信息管理投入,新技术应用基本为零,通过收购减排量可获得丰厚的收益,因此,目前沼气发电、风电、水电等是发达国家投资机构在我国开展CDM 项目最活跃,资金最集中的领域。
而工厂节能改造、新技术引进与应用、城市节能等技术改造型的CDM项目非常少,这些领域恰恰是目前我国最需要技术支持的领域。
8)英国瑞碳有限公司专家郭军也承认,出于保护环保技术领先地位等因素考虑,发达国家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的环保技术。
9)大量低成本、低技术、高减排量的项目和领域被发达国家先期掌握和开发利用,一旦出现国内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需要,我国只有开发高成本、高技术要求、低减排的领域。
这不仅对我国将来是一个沉重包袱,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还可能使我成为发达国家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的销售市场。
10)世界上主要的碳交易市场更是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
而碳金融和碳交易相辅相成,没有碳金融的支撑,中国不仅将失去碳交易的定价权,也将再次失去金融创新的机会。
11)由于碳交易市场的主要规则和标准仍在掌握在国际机构手中,这使得我国金融机构涉足碳金融的领域尚浅。
12)再加上我国的碳交易机制(主要指的是Cap and trade交易机制)尚未建立。
13)我国国内仅有少数金融机构介入碳金融业务领域,但仍然局限于CDM业务、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领域,对于项目咨询、二级市场交易以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则尚未涉足。
碳排放市场发展日历第1条:2011年11月份,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大直辖市,外加湖北(武汉)、广东(广州)、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目前即使是试点的7个城市,仍有部分城市尚未成立正式的碳交易所。
而试点以外的地区则有不少在成立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排污权交易的同时,增加了碳排放交易。
比如贵阳、厦门、杭州、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市的相关能源环境所就涵盖了碳交易内容。
其他的像成都、宁夏、新疆等地,要么正在考虑成立相关的交易所,要么计划成立上海碳排放交易所分所。
这些交易所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
第2 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建立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基本管理框架、交易流程和监管办法,建立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第3条:随着中国“十二五”期间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有望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系统(ETS)。
ETS是建立在温室气体减排量基础上将排放权作为商品流通的交易市场。
建立ETS有助于利用市场机制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ETS的建立还将有助于碳排放权金融化。
第4条:兴业银行已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排放权质质押融资业务。
第5条:碳排放权如何分配的问题,如何在碳排放权的分配中兼顾公平和效率至关重要,而这将会关系到我国碳交易市场能否最终形成。
1.6.中国企业参与碳排放的主要实践中国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CDM机制完成,其流程一般为,企业在国际买家的支持下,确认项目开发资质,然后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之后再经过第三方经营实体认证,再到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由EB签发核证减排量相当的CERs进入买家账户。
从实际的交易情况看,能否在EB成功注册已成为决定交易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面对复杂、专业的申报注册程序,缺少专业知识和CDM项目操作经验的企业主们通常会选择让专业的咨询公司代为申请。
3.6.1.CDM项目的远期交易截止至2009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组织共核准签发CDM项目1882,其中,中国通过核准项目的数量为632个,位居世界首位,且远高于其他国家;3.6.2.碳基金运作——2006年中国碳基金成立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旨在购买各种不同类型的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尤其是各类可再生能源项目。
——中国绿色碳基金。
2007年7月20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期注入3亿元人民币,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专门用于开展植树造林固定二氧化碳的活动。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2007年11月9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