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基维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麦迪逊、边沁和穆勒之比较

马基维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麦迪逊、边沁和穆勒之比较

马基维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麦迪逊、边沁和穆勒之比较前言本文介绍的思想家包括马基维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麦迪逊、边沁和弥勒。

这些思想家在民主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政治的本质?什么是国家?为什么我们需要国家?国家权力的来源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效忠国家,遵守它订出来的法律?我们对它的效忠是否有界线或条件?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极为重要的。

从思想家不同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时空环境的变迁,以及思想家的因应调整,固然人的思想经常受到环境、阶级、文化的限制,不过,思想家的巧思与原创性仍值得我们深思。

政治本质的重新思考中世纪基督世界的结束随着希腊罗马的败亡,雅典的民主政治逐渐为人所淡忘,柏拉图对政治的探讨亦烟没于历史洪流之中,无人提及。

漫长的中世纪是基督教支配的时代。

基督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对政治本质的看法。

古典政治思想强调的公民德性或公民精神不复存在,人们化主动为被动,不再积极参与政治事务。

人们不再认为活络的市民生活可以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神间的神秘沟通。

一直要到宗教改革以后,基督所形成的稳定世界方才动摇。

不过,并不是说古希腊的思想对中世纪完全没影响,若干价值,例如平等,亦包容在基督信仰之中,只是人民不被鼓励参与世俗的政治。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以圣奥古斯丁的《神之国》(the City of God)为代表。

这本书完成于公元第四世纪,它阐释「神的国度」远比「世俗的国度」重要。

人们必须重视灵修而非尘世生活,重视精神而非物质。

(Skinner, 1978:349-50) 在神的指引下追寻永恒幸福。

在此氛围下,人们不会仔细思考政治的本质、国家权力的界线、人与国家间的关系等问题。

十三世纪的阿奎纳(Aquinas)整合亚理斯多德与基督信仰,重新检视「世俗」与「精神」的区别。

王权的本质与限制是他关心的主题。

如果说王权统治是最安全的政体,那么它的权力不是绝对、毫无限制的。

因为它代表「世俗」的力量,必须依循「自然法」的原则运作,如此王权统治方合乎正当性。

自然法即永恒律则,由神所设定,任何人不得违抗,而教会有解释自然法的权力。

如果王权违反然自然法,人民可以不服从甚至反叛。

有趣地,在阿奎纳的神学里,居然导入了「有限政府」的观念,这个观念是其后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核心。

(Held, 1987:38) 不过,个人作为一个公民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参与政治是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这种想法在中世纪无从发展。

(Held, 1987:39)十六世纪以后,历经惨烈的宗教冲突,国家本质的问题重新引起思想家的兴趣。

直接促成这个改变的是宗教改革。

(Held, 1987:40) 宗教改革的意义不仅在对罗马教皇的挑战,还包括对政治责任以及统治的正当性等问题的反省。

三十年战争以后,王权渐渐退出宗教事务,不再决定人民的信仰。

这间接促成各教派蓬勃发展,他们各自宣称代表上帝,拥有宗教至高无上的权威。

新教学说,包括路德和喀尔文教派,对近代民主理念的建立有相当的影响。

新教教义里,个人被视为独立的个体。

直接面对上帝,阐释、实践上帝的意旨,毋须透过教会的中介。

(Held, 1987:40) 此种想法将人从教会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把人提升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只要不违背道德和宗教的原则,人们有更大的弹性参与世俗事务。

除此而外,东方世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文艺复兴时期北意大利活络的商业经济,透过阿拉伯商人,引进大量的古希腊历史文化、艺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思想重新被发现。

以下我要要谈的几个思想家都是深受这股潮流的影响。

马基维利对近代政治思想起主要影响的思想家首推马基维利(NiccoloMachiavelli,1469-1527)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和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马基维利代表旧世界对欧洲新秩序的看法。

霍布斯则是绝对王权过渡到自由主义间的桥梁。

洛克则开启自由立宪主义的新纪元。

马基维利生长的环境为十五世纪的北意大利。

当时兴起的城市经济繁荣富庶,威尼斯、弗罗伦斯均是著名的例子。

然而,这些城邦经济,政治上却高度不稳定。

各国争伐不断,和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有些许类似性。

马基维利是第一个仔细思考国家权力与人民力量两者间互动关系的人。

在其著作《君王论》(The Prince) 、《政论集》(The Discourses)中,马基维利总结历史经验,认为:「王权统治」、「贵族统治」和「民主政治」三者都是不稳定的,最后都会导致腐化和堕落。

王权统治最后必然形成暴君独裁;贵族统治最后会变成寡头垄断,民主则变成无政府状态,最后还是由王权出来收拾残局。

(The Discourses,pp.104-11)与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以及后来的霍布斯、洛克不同的是马基维利不认为我们可以找到普遍的制度性安排,一劳永逸,长治久安。

没有什么本质上或上帝给定、应该如此的绝对秩序存在。

政治本质即是无止境的权力竞争、控制和巩固。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懒惰的、多疑的,除非有压力,不然不可能做好事。

(The Discourses,pp200-1,pp.256-7) 因此主要的问题是:要如何让人民服从政治秩序、效忠国家、社会?亦即要如何建立公民德性,使人民愿意为社会的整体利益牺牲或服务?马基维利认为不外乎两个方法:第一、透过宗教的道德约束;第二是以法治国,使人民不敢不从。

不过,人民要守的法,必须是「好」的法。

好的法特点在可以促进公民文化的建立,让社会整体的利益优先于个人的利益。

人们愿意守法是法体系所以能维系的必要条件,而各种单一的政体(王权、贵族或民主) 都是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国王、贵族和人民,因此人民不愿意服从政府制定的法。

唯有兼具三者特色的「混合政体」(mixed government)才是公民德性赖以维系的基础,这代表社会参与必须扩大,政治不只是富人或贵族的专利。

调和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共同参与政府的运作,各个阶级的利益均有代表,制定出来的法律才有普遍的效力。

没有偏袒任何阶级的法律,大家才愿意遵守。

因此,公民自由参与政治的权利是很重要的。

「公民」的定义是指那些独立、在公共事务中有实质利害关系的人。

(Held, 1987:47) 他们在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公共的事务就是他们的事务。

外国人、劳动阶级、奴隶、女人和小孩,因为没有独立的地位,所以不是公民。

公民意见不一,形成不同的派系,这是正常的。

正因为冲突与歧异难以避免,自由权利的保障方显得重要。

自由是最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当时欧洲险恶的政治局势里,自由政府不可能存在。

当务之急在创造国家与社会的秩序和合谐,避免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威胁。

简单地说,国家力量强大,不断向外扩张,生存条件得以巩固,自由方能维系。

因此,最好的国家就是最安全、稳定的国家。

显而易见地,马基维利歌颂国家,对近代国家的发展有帮助,然而他与民主的观念却背道而驰,虽然他也提及公民自由权利的保障。

不过,因为他主张更广泛的大众参与,而被当时目为「民主份子」呢!(Held, 1987:47)霍布斯英国思想家霍布斯的《利维坦》(Leviathan)是探讨国家权力的本质与范围的巨着。

他提出的主权(sovereignty)概念被后世学者广为引用,成为民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主权的意义与内涵却因为学者的不同诠释,而变得难以捉摸。

基本上,霍布斯也是从人性的观察作为论证的起点。

人基本上是自私自利的,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无止境的权力竞逐,至死方休。

是以,利益冲突和追求权力建构出人与人间互动关系的本质。

人们不可能互信互赖、自主地遵守契约和承诺。

霍布斯首先假设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亦即还没有国家、政府出现以前,没有法律、纪律或道德之类的东西。

可想而知,在此自然状态,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为所欲为。

每个人各凭本事,采取任何手段,保护自己,追求他们想要的东西,同时也自由支配拥有物。

但是由于人性的自私、贪婪,初始的自由状况维持不了多久,演变成尔虞我诈、无止境的生活斗争,最后大家同受其害。

因此,人们想到社会必须有规范,不然大家都将同归于尽。

然而,规范的产生必然是建立在人们愿意遵守,同时也相信别人也会同样遵守的前提下方能成立。

问题正出在这里,大家都知道签定协议有必要,然而签约双方如何相信对方也会信守承诺呢?最后,只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人们将其自由权利交给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个权威力量强大无比,有足够的能力约束签约双方,确保契约能够履行。

此即「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的形成。

这代表个人将其自由权让渡与一个权威。

由他确保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遵守契约。

一个有力量及正当性、能够决定一切的主权产生。

霍布斯的观点,主权必然是能自我维系的(self-perpetuating)、无法分割的(undivided),而且绝对的(absolute),他是由人民的授权产生。

藉此本来属于「私」的领域,过渡到「公」的领域,社会与国家于焉形成。

霍布斯关心的问题是:在那一种状况下,人们会放弃自己的某些权利,使得社会长远的利益以及和平能够维系。

他的答案是:人们基于现实的考虑将权利让渡予国家,国家成为「主权」之所在。

人民经由主权统治,国家即是人民的代言人,藉此无数个个人,结合成一个人。

(Leviathan, p.220) 歧异的声音和利益整合为一体,主权国家代表这个统一体。

事实上,霍布斯的主权理论强调王权的统治权威,以及强大政府的必要性,主张由力量强大的国家决定社会和人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条件,与当时绝对王权的想法不谋而合。

国家主权力量是建立了,但是公民作为一个政治的积极参与者的权利则被忽略了。

(Held, 1987:50) 霍布斯并不是要说服人们签下主权让渡书,将主权让渡与国家,而是为早已形成的国家建立人民服从的理论基础。

(Leviathan,728) 在「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威」两者的平衡上,他显然偏袒后者。

不过,当时的独裁君主们却不领情,反而对霍布斯的主权理论深表厌恶。

他们宁愿相信类似于君权神授、王权至上的说法,霍布斯的理论无用且多余。

无疑地,霍布斯的理论也有自由主义的一面,例如他从个人自由的保障出发,肯定自由、平等、人与人间契约、承诺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人与人间互动所必须,亦是法律正当化的基础。

这些观点都被后继的自由主义者所继承。

有限政府洛克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堪称近代自由主义的启蒙,虽然他的不少想法,严格地说,仍不属于自由主义。

他首先批评霍布斯的讲法。

他不同意人民为了过和平的生活,会将权力交予国家。

这种讲法正如同说人们害怕狐狸为恶,却跑到狮子那儿寻求保护一样荒谬。

(Lock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p.372) 人们如果彼此间不信赖,又怎么会相信统治者,把家产交给他保管呢?洛克是英国一六八八年光荣革命的支持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