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目的,及其研究的一般步骤和程序.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比较思政教育的必要性)1.比较能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导向对本国思政教育的深刻认识)埃德尔指出:“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意味着对本国的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探讨和挑战,从而更清楚地分析本国教育制度的背景及其基础”。
如果比较研究可以得出言之有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原则,那么在你本国的教育实践中应用并检验这些规律,就会对自己的教育制度有更好的理解。
然而如果比较研究不能产生规律或理论,研究他国特定条件下的教育,也可以很好地扩大视野,而不至囿于一国教育的零零碎经验,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教育制度。
2.比较能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改进或改革作出贡献(从比较中吸取有益营养)比较可以收到“借鉴”效益。
两个事物比较的结果,一个最容易得到的印象,就是谁的长处在哪里。
看到别人的长处,就知道应该从对方学习什么,把人家长处移植过来。
这种借鉴效益的意义在于可以对别人的长处实行拿来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推广开来。
“有选择的教育借鉴”或改革动机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中永恒的主题。
3.有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知识、理论和原则(促进思政教育学科发展)除了指导实践之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理论。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同其它学术领域一样,注重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模式或趋势,而不是某些特殊问题或现象。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局限于对别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性研究,或局限于仅仅指出各种教育制度或方法之间的异同点。
相反他们总是对这些异同点进行解释和说明,并对不断出现的模式或趋势进行总结。
这些模式或趋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知识、理论、原则和规律。
这些知识、理论、原则和规律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中,可能会对当代世界在这个领域的若干重点问题的研究取得进展,因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些基础和前提问题将会大有突破。
以此比较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比较教育特别关心与教育有关的国际问题,由于它使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所以许多从事比较教育的人都把它视为世界和睦开始实现的起点。
埃德尔希望比较教育有助于发展国际主义。
这种国际主义的产生不是以情感为基础,而是因为对本国和别国的赞赏性理解。
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确信我们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而世界上那些持有不同信仰的人也坚定不移地确信他们的信仰是正确的。
在较为复杂的层面上,我们进行比较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上还有另外的信仰和另外的做法。
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和程序是什么?贝瑞德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四个阶段:(1)描述。
主要任务是描述个别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为此,开始时必须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各国教育的实际情况。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阅读资料和直接观察两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直接到外国观察。
(2)解释。
主要任务是对所了解的教育情况进行解释,以便不仅了解事物是怎样(how),而且了解事物为什么会那样(why)。
为此,必须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在分析时应当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3)并列。
主要任务是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材料,按可比的形式排列起来,决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
然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说。
(初步比较提出假说或初步结论)(4)比较。
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所列材料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验证第三阶段所提出的假说,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
(全面比较验证假说)2.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外国思想政治教育,西方的公民教育,西方政治社会化. (一)什么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揭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条件和因素,找出彼此之间共同性和差异性,并做出比较性的评价、解释,同时在比较视野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教育关系进行辩证比较和汇通比较,以此探索问题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借鉴的一门科学。
“比较是思想上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
”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特征包括两点:一是比较,二是解释。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什么是外国思想政治教育西方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名称、形式、方法有所差异,但实质内容是一致的。
西方的政治社会化其实就是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西方的政治社会化)(三)公民教育:美国当代公民教育主要以政治社会化理论为基础,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质内容,它事实上是美国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主要内容秉承了西方一贯坚持、标榜的核心意识形态即个人主义,这种思潮强调对个体自内和权利的尊重,鼓励张扬个性,发挥个人潜能,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及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边求自己的利益。
同时,针对不同种族群体之间文化差异的融合与共存方式,体现了美国不同于欧洲的公民教育特点。
这种互相渗透的公民教育模式,使得美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源于西欧但又别于西欧。
(四)什么是西方政治社会化西方政治社会化是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个体成员,如何接受政治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政治共同体作为整体,如何宏观传播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通过各种渠道,控制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认可现存的社会秩序,自觉服从资产阶级的统治。
3.通观比较法,专题比较法,综合比较法,一般比较思维与科学比较1.通观比较:通观比较就是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做出全面介绍的方法。
包括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基本内容和效果,是比较研究的基础。
2.专题比较:是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
它是一个一个问题地进行比较和分析。
与通观比较在整体范围内进行比较不同,具有问题集中的特点。
3.综合比较:综合比较是运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汇比较的方法。
4、一般比较思维和科学比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方法论)(1)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首先要占有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材料,搞清楚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事实”,然后进入求的过程,即比较研究的过程。
最后达到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现和认识。
(2)用联系而非孤立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界上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是多种属性、方面和关系的统一整体,同时还与其它事物处在复杂联系和关联之中。
在比较中我们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同其它社会现象的联系中进行研究,而不是孤立地看待。
(3)用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来把握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实事”具有整体性和历史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要对“实事”进行动态的、历史的考察,把握“实事”的历史与现状,而不是满足于对他的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4.美国公民宗教,日本神国主义思想,神权政治论(阿奎那),灌输论(列宁)。
什么是美国的公民宗教美国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公民宗教”的宗教形式,它己深深地融入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公民宗教只是一种宗教象征,是借助宗教情感表达的一种社会信仰,体现着美国人的民族精神,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凝聚力量,充当了美国人的一种精神动力。
(1)美国注重把政治任务与宗教旗帜结合起来《宣言》“人人生而平等”是“造物主”赋予的权利;“我们信仰上帝”“上帝保佑美国”是民间频率最高、最诚挚爱国口号(2)托克维尔指出:把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彼此融合是英裔美国人文明的真正特点。
(3)公民宗教直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美倡导的精神成为团结人民神圣战斗的旗帜和鼓舞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什么日本的神国主义思想神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天皇是现实人间的神,是国家一切的中心;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战争,是为完成历史的使命而进行的圣战”。
在近代日本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则与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思想一拍即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阿奎那神权政治论的内容阿奎那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
阿奎那全部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上帝主宰一切,一切归结为上帝,认为世俗的秩序必须符合上天的秩序,尘世的生活必须附于精神的生活,政治必须隶属于宗教,国家必须托庇于教会,皇帝必须受命于教皇大力鼓吹教权至上、君权神授、等级制及君主制。
基督教神学的神权政治论是当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理论基础,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列宁的灌输论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灌输”不是行政命令式的生塞硬灌,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们进行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使之树立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本质含义是“教育和宣传”。
灌输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相统一的。
灌输理论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理论。
它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任务、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
5.中国集体主义与集团主义教育中国集体主义教育与集团主义教育中国集体主义原则的出发点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在集体主义教育中,要引导人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加强对集体的义务惑、责任感、荣誉感;在集体生话中,发扬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团结互助的精神。
日本、韩国的集团主义教育要求成员以集团为家,服从、服务子集团,以培养家族式的亲密感和团结感。
集团主义精神在日本、韩国的经济起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某些方面的优点确实是西方个人主义精神所不可比的。
从本质上来看,集团主义乃是封建时代、封建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整体主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改头换面,集团利益主要代表著统治阶级的利益,只不过此时的统治者不再是封建的君主,而是少数的资产阶级。
6.不同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不同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1.课程设置的差异中国设置专门思想政治课/美国通过学校教育全过程来进行德国开设宗教课/法国开设道德课/英国开设宗教课和道德课2.活动方式的差异(1)日本德育要求教师尽量避免党派偏见(2)美国通过各门课程渗透性的间接方式开展(3)英国导师制/法国强调构建一套有结构、系统的知识体系3.教育模式的差异(1)东方侧重“以课堂为中心”的群体性模式(2)西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性模式传统理论教育模式/现代自我教育模式/新道德教育模式(3)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趋向于相互渗透、古今结合、相互综合7.不同国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点与差异共同特征:1.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奠基性(1)家庭早期教育经验具有难以磨灭的铭刻性(2)人类整个父母一代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人类社会的命运2.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1)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2)可以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程性(1)东方国家注重家庭教育的长期性(2)西方国家也注重家庭教育的全程性4.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优势(1)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2)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刻(3)儿童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4)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差异:1家庭教育重视和普及程度的差异(1)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高度重视(2)西方“家庭的解体在加速,而改变这个趋势的可能性极微”2.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1)中国注重说教/封建家长制意识浓/不尊重子女个性和人格(2)西方家长民主平等意识强烈/注重尊重子女个性和人格3.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1)中国侧重认知教育/做事做人共处教育缺失/自主自立教育缺失(2)西方注重做人做事共处教育/注重自立自主教育8.日本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和新加坡思政教育的内容日本:1.战前,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语》是这一时期日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以帝国宪法和天皇敕语这两种最高形式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那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