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词鉴赏学习辅助网 温庭筠诗词鉴赏《碧磵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鉴賞】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
首句写旅宿者清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
乍醒时,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继续着昨夜的残梦。
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更增添了这种恍在梦中的感觉。
"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一种迷惘的意绪。
不用"孤灯"而用"香灯"这种绮丽的字面,固然和诗人的喜作绮语有关,但在这里,似有暗示梦境的内容性质的意味,且与全诗柔婉的格调取得统一。
"香灯"与"残梦"之间,着一"伴"字,不仅透露出旅宿者的孤孑无伴,而且将夜梦时间无形中延长了,使读者从"伴残梦"的瞬间自然联想到整个梦魂萦绕、孤灯相伴的长夜。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鉴賞】这首诗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梦江南?千万恨》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鉴賞】此首叙飘泊之苦,开口即说出作意。
"山月"以下三句,即从"天涯"两字上,写出天涯景色,在在堪恨,在在堪伤。
而远韵悠然,令人讽诵不厌。
《梦江南?梳洗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鉴賞】此首记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起两句,记午睡起倚楼。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
千帆过尽,不见归舟,可见凝望之入、凝恨之深。
眼前但有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己。
末句,揭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
温词大抵绮丽浓郁,而此两首则空灵疏泻,别具丰神。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鉴賞】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孤独苦闷的心情。
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
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
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
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
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
这两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
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学习辅助网 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河传》湖上,闲望。
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
谢娘翠蛾愁不消,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
若耶溪,溪水西。
柳堤,不闻郎马嘶。
【鉴賞】词人经过精雕细刻用画家的笔法使一个在湖上闲望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虽然其中也有动态、音响等的描写,(例如莺的啼叫,马的嘶鸣)但根本目的还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的。
此首二、三、四、五、七字句,错杂用之,故声情曲折宛转,或敛或放,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湖上"点明地方。
"闲望"两字,一篇之主。
烟雨模糊,是望中景色;眉锁梦迷,是望中愁情。
换头,为水上望归,而归棹不见。
蕾末,写堤上望归,而郎马不嘶。
《赠郑征君》一抛兰棹逐燕鸿,曾向江湖识谢公。
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在画屏中。
【鉴賞】此诗应是诗人与李德裕等在匡山游玩栖息于郑征君家时所作。
全诗曲折跌宕,婉而多讽。
苏东坡《雪浪斋日记》中说:"温庭筠小诗尤工。
"他的五言绝句亦多有淡远、雅正之作。
本诗工于曲折,通过今昔对比,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出仕者的进退失据、得失并存的矛盾心态,语言朴质而有余味。
清人贺裳在其《载酒园诗话》说飞卿(即温庭筠)诗"能瑰丽而不能淡远",实乃以偏盖全之见,如此诗,并无华词丽句,然寄慨良深,耐人品味。
《南歌子?懒拂鸳鸯枕》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
罗帐罢炉熏。
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鉴賞】全词五句都是围绕一个"思"字而展开,"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
罗帐罢炉熏。
"三句是写女子思念之苦,"近来心更切"写思念之切,"为思君"点出思念之人。
主人公一系列的动作情态是女性的,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用女子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在读者看来,这语言是女子的语言,这情感亦是女子的而非作者的,于是女性形象已经成为了作者的代言人。
由于作者作为抒情主体往往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存在着,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潜层抒情主体。
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抒情主体是表面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我们可称之为表层抒情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我"无从显现,"我"的形象成为了幕后的指挥,"我"的情感也成为了隐性的情感,作品便呈现出一种无"我"之境的状态。
同时,我们看见的是女性抒情主体的存在,"她"的自我形象显现与舞台表演,作品成了有"她"存在的状态,即有"她"之境。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鉴賞】此词以妆开首,追忆在牡丹花开之时,与情侣旋见旋别的情景."宿妆隐笑纱窗隔",谓隔着纱窗,似见隐约笑容.意象朦胧,恰似隔雾观花,既增美人妖娆之态,更衬其不胜惆怅之情.接以透露惆怅之因:相聚短暂,别离何速!能不怅惘?转而以象征性的反衬之笔,深化意境,融情会景,点出丽人独处孤寂的心事。
晨起梳妆,由镜中"蝶双舞"的钗饰一触即发,遂由朝至暮,直至月明花满,绵绵不绝.可叹伤感默默无诉,竟无人知晓!结句景在意存,含蓄浑厚,胜过千言万语.《更漏子?柳丝长》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
梦长君不知。
【鉴賞】"画屏金鹧鸪"乃闺中之物,又色彩斑斓,正象温词绵丽藻饰、幽深婉腻的风格。
"弦上黄莺语",则是声调跳脱清新,与韦词清秀缠绵、活泼自然的风格正相符合。
"和泪试严妆","试严妆"自是闺中情思,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学习辅助网 然而"和泪",则又平添款曲,别寄深意,正是冯延巳词在花间月下蕴涵忧患危苦之情的体现。
《更漏子?玉炉香》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鉴賞】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
"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
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
"此词,集中之冠(玉炉香气氤氲,妆台蜡泪凄迷(一炬红烛照画堂,光影摇晃,秋思迷离(蛾眉翠黛销色,鬓散髻乱云披(漫漫长夜人难眠,凉气透被,寒风沁肌(窗外梧桐萧瑟,三更冷雨淅沥(不顾闺人别绪愁苦,离情孤寂(一叶边着一叶飘零,零度一声接着一声凄厉(熬到天明,空阶无人,雨水滴滴。
此词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
通篇自画至夜,自夜至晓。
其境弥幽,其情弥苦。
上片,起三句写境,女三句写入。
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
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
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
下片,承夜长夹,单写梧桐夜雨,一气直下,语浅情深。
宋人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从此脱胎,然无上文之浓丽相配,故不如此词之深厚(《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鉴賞】词作中无论是作为装饰用的"凤凰",经雨的"牡丹",消瘦的"双脸"还是相望的"画楼",栏外的"垂柳",回归的"双燕"都具有女性所特有的柔弱和纤美,整体呈现出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
《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此词写残春之夜,女子因"相忆梦难成"而极其感伤的情景。
作者一起笔便塑造了一个落寞黯淡的氛围。
一个"背"字恰倒好处地表现了相思之人孤独黯伤的心理,而一个"掩"字形象表现出香闺被寂寞覆盖吞没,可见寂寞之极。
女主人公在这样的幽闭寂寞的世界里,充满了无限的哀怨,再也无法遮掩,最后竟成了"泪阑干"。
《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