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要点————————————————————————————————作者:————————————————————————————————日期:2012年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要点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总的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为中心,以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进一步加强海洋经济的宏观规划、指导和协调,培植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进集中集约用海管理,加强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推动海洋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力争全市海洋经济产值突破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以上。
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一、突出发展主题,大力推进海洋产业快速发展。
1、加强产业发展指导和协调。
统筹协调传统养殖与滨海旅游、港口航运业用海关系,重点开展市区海域综合整治研究,根据烟台东部新区规划,对市区近岸海域空间资源进行规划布局;抓好我局承担的蓝色经济区百项责任分工任务落实;建立健全海洋经济发展推进工作考核、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定期调度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配合国家海洋局做好首次海洋经济普查工作。
(海洋经济科、海域和海岛管理科、规划项目科)2、加强项目申报与管理。
紧紧围绕全市蓝色经济发展大局,在海洋生态环保、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综合管理以及支渔惠渔等领域加强项目的规划和申报工作。
对新上的各类海洋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核和核准。
结合国家和上级业务部门项目建设与管理等相关规定和要求,组织召开一次全市范围内项目管理实施工作培训会议,整体提升全市项目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规划项目科、海域和海岛管理科)3、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海。
加强对重大项目用海的审查,严格限制单宗分散用海项目报批。
强化对项目用海的审查和监管,对列入中央投资计划和省重点的建设项目,开辟用海审批绿色通道。
实施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争取国家、省围填海计划指标,推进重点建设项目,确保烟台港西港区、海阳中心渔港和蓬莱中柏京鲁造船等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海,落实海域使用金减免等优惠政策。
加强对海洋工程项目的后期监管,组织开展海洋工程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和跟踪监测,开展海洋工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
(海域和海岛管理科、环境保护科)4、加强科技创新与合作。
继续做好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升海洋与渔业科技支撑能力。
组织开展“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加快市县渔业科研机构转轨变型,由科研型向综合技术支撑型转变,全市渔业科技贡献率力争达到70%。
积极推动申报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和省农牧渔业丰收奖等科技奖项。
抓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海洋与渔业企业与海洋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人才合作,引进培养优秀海洋青年人才,为我市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贡献力量。
(科技与对外合作科、渔业科、政工科)二、创新服务理念,科学推进海湾海岛开发1、加强海域使用配套制度建设。
根据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实施《烟台市海洋功能区划》和《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完成《烟台市海域使用规划》。
适时启动县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做好《山东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规划》(烟台部分)编制工作。
完善《烟台市海域使用审查审核管理办法》、《现场核查办法》,成立海域使用管理审核委员会和海域使用论证专家评审委员会,加强市级审批围海类(含人工鱼礁)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审查、审核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开性。
制订《烟台市海洋工程项目用海验收办法》,对市级审批的海洋工程项目实行动态监管和竣工后验收。
加强养殖用海管理,研究提出《关于加强养殖用海管理的意见》。
(海域和海岛管理科、规划项目科)2、积极推进集中集约用海。
继续推进龙口湾高端制造业聚集区(龙口部分)、蓬莱西海岸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的建设。
争取龙口湾高端制造业聚集区(招远部分)、烟台东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海阳部分、莱阳部分)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复。
加快推进套子湾临港产业及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海阳临港产业聚集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工作。
开展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内非经营性公共设施用海登记管理。
(海域和海岛管理科)3、抓好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
重点围绕长岛、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和南部海岛开发建设,搞好海岛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根据无居民海岛地名普查成果,推进第二批海岛标志的设置工作。
开展无居民海岛保护开发试点,推进列入国家首批无居民海岛开发名录的芝罘区担子岛的开发利用。
(海域和海岛管理科)4、开展海域管理创新示范。
完善海域海岛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加快建设“数字海洋工程”。
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物权化管理,探讨海洋工程海域使用权直接进入规划建设程序。
推进“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设。
开展海域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扩大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规模,增强融资功能。
开展围填海项目优化平面设计提升景观效果、养殖大户续期管理等领域创新示范,搞好示范工作指导,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海域和海岛管理科)三、加大转调力度,推动渔业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进程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化、品牌化和科技化三大带动战略,以项目和园区建设为重要载体,做大苗种业、做强养殖业、优化捕捞业、提升加工业、培育休闲渔业,努力构筑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带动力强的现代渔业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化渔业示范区。
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590亿元,同比增5%;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75万吨。
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5万元。
1、加大结构调整,推动渔业产业现代化。
重点培育10家现代渔业龙头企业和20家现代渔业成长型企业,形成现代渔业企业集群。
积极推进名优高效养殖。
突出发展刺参、扇贝、蛤类、鲆鲽鱼四大类优势养殖种类,新增海珍品底播养殖10万亩,形成1个产值过60亿元,2个过20亿元,2个过10亿元的主导养殖种类。
新建2处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育苗水体稳定在100万方,年产值18亿元。
实施资源修复,建设休闲渔业基地。
放流苗种突破6亿单位,为渔民增收2亿元。
筹办烟台首届“放鱼节”,开展公益放流活动,新增2处以上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
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划定基本渔业保护水域,规划一批潜在养殖区,明确一批浅海、滩涂养殖区和育苗、养殖工厂化示范区,加快开发海底和深海养殖基地。
2012年,计划改造养殖车间5万平方米,新增海珍品底播养殖面积10万亩。
(渔业科、市捕捞站)2、实施品牌带动工程,扩大烟台渔业品牌影响力。
通过举办大规模的专业招商会和小分队出访相结合,扩大烟台渔业品牌影响力。
协调市政府制定品牌创建规划,成立渔业品牌推介领导小组,出台激励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意见。
建立水产品牌创建和推介专项资金,对实施品牌推介中长期规划给予资金支持。
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以上。
(市场与质量监管科、科技与对外合作科)3、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服务,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
一是加强渔业协会和渔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建设,全市渔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0处以上。
评选“烟台市十佳渔民专业合作社”,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促其壮大实力、规范运作,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加大新品种引进培育。
重点进行海参、鲆鲽鱼类健康养殖技术、三文鱼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杂交海带健康养殖技术以及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示范推广。
三是做好渔业技术推广、科技入户、职业技能鉴定、渔民培训等服务工作。
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新型鱼药、疾病防控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争取取得一批实用性强的技术成果。
(渔业科、科技与对外合作科、市水产研究所)4、发展远洋渔业,建设北方远洋捕捞基地。
全市新建远洋渔船7艘,改建10艘,远洋渔业产量达到5万吨。
培植壮大远洋渔业船队,积极发展常温金枪鱼延绳钓、大型专业鱿鱼钓船,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拖网加工船以及万吨级远洋运输船。
重点开发国际公海资源,以中水烟渔公司、蓬莱京鲁、北京远洋为龙头,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间合作。
(科技与对外合作科)5、加强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扎实开展以海参、鲆鲽鱼苗种为主要对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专项行动。
继续实施“黑名单”制度,重点监控并组织不合格企业整改,全市水产品药残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督促协会、合作社增强自律意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100%与会员、社员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以长岛县、莱州市为重点,继续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入户行动,覆盖率达到90%。
组织开展海参类产品质量追溯试点工作,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市场与质量监管科、市水产研究所)四、加强海洋环保和生态建设,提升海洋生态文明水平1、加大监控和保护力度。
组织实施好2012年全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深化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工作,对全市重点海湾实施高频率、多要素、多站点的监测;加强对海洋工程、海洋倾废活动的监管,掌握、了解并及时纠正、减轻涉海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对海洋环境的损害;认真履行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综合协调处置职能。
针对近年来海洋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增多的状况,进一步修订各项应急预案,加强海洋气象、海洋灾害预测预报,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全力做好绿潮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为2012年海阳亚沙会做好服务与保障。
(环境保护科、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2、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建设。
根据《蓝色经济区建设试点方案》,积极协调省厅加快烟台环黄、渤海海洋监测与防灾减灾中心建设,争取2013年前获批。
争取年内芝罘、莱山、海阳、长岛等县市区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认证总数达到8个。
健全全国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四级网络建设,开展海域动态监管系统的县级节点建设,探索和建立海域监管系统的联动机制;组织开展1次全市范围内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加海洋观测预报、数据传输、信息发布的仪器设备,制定海洋观测预报网建设方案,逐步形成全市完整畅通的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
(环境保护科、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3、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和岸线整治。
一是推进海岸、海岛的整治和修复工程,重点推进烟台四十里湾海岸、开发区金沙滩海岸、莱州湾东部招远岸线以及芝罘区担子岛综合整治和修复工程,争取年内全部开工,并确保基本完成主体工程任务。
二是做好保护区建设。
年内争取莱州浅滩、蓬莱登州浅滩、莱山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升级为国家海洋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新选划蓬莱、长岛2处国家级海洋公园。
加强对已建保护区的规范管理,形成规范的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体系;积极争取海阳、莱阳、牟平3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扶持资金落实。
跟踪落实好国家、省级扶持资金项目的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