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班级:学号:姓名目录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1)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2)1.3.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 (2)1.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分析 (3)2.1 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 (3)2.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治理旧的污染源,防止新的污染源.. 42.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 (4)2.4 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制定合理捕捞量定额 (4)3 结语 (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发展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们便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也因此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疆土。
70年代以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计划,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我国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1],且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环境状况令人堪忧。
为满足十几亿人口日益增长的对食物、海洋药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制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阳光、水、空气、矿物等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
生活在海洋这一水体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机制,使得海洋生物最终将日光转换为化学能量和各种特殊的细胞产物。
海洋生态环境赋予了海洋生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整体性和脆弱性。
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生态环境有如下几个特点:(1)立体空间:水生环境由全球海洋构成一个运动的、相互连通的立体空间,并形成海洋——陆地——大气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的地球生命系统;(2)互相制约因素:水生环境使生物间关系更加密切,使一种生物同周围其它生物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每种海洋生物都处在相互交错的食物链中,在捕食和被捕食中相互依存,循环往复,形成复杂的食物网;(4)其它因素:防卫、洄游、生殖、捕捞因素等[1]。
这些因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繁衍和补充。
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赋予海洋生物有别于陆生生物的显著特点。
海洋生物体内形成了特殊的生化机制,生物间又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生化体系,整个海洋生物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的共轭生态化学系统。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
海洋生物资源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不断更新,种群也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
整个地球每年生产的生物总量相当于1.5×1010t有机碳,而海洋生物就占了87%。
已知海洋生物资源蕴藏量约3.4×1010t,有约20万种海洋生物。
目前,海洋每年向世界人类提供9.0×107t以上的渔产品——高质量的蛋白食品。
据估算,每年仅海洋鱼类的生长量多达6.0×108t,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每年可捕量为2.0×108~3.0×108t,是目前世界海洋渔获量的2~3倍[2]。
可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十分巨大。
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1.3.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我国海域辽阔,陆架宽广,海岸线长达1.8×104km,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海洋资源丰富,已有记录的海洋生物达20278种,隶属44门,其中鱼类3032种,螺贝类1923种,蟹类734种,虾类546种,藻类790种,主要经济种类达到200多种[1]。
另有海洋渔场总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2875万亩,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200多万亩。
2002年,我国海洋捕捞产量达到1.4×107t(含远洋捕捞),养殖产量达到1.2×107t[3],且还在逐年增长(表1),海洋渔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
海洋生物资源已用作优质食品、药物、生物制品和其他精深加工品的原材料。
需指出的是,我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相当丰富,但现已开发利用的极少,无论是生物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有很大的利用潜力。
表1 中国各海区历年海洋捕捞产量(单位:t)年份渤海黄海黄渤海总产东海南海全国海洋捕捞总产1980 294314 515069 809383 1415260 552174 2812689 1985 375313 619040 994353 1689799 776955 3485166 1990 515725 1085841 1601566 2072847 1614666 5508862 1995 954020 1706250 2660270 4378364 2377367 10268373 1998 1618361 3425452 5043813 5538147 3437447 14966765 1999 1624517 3477667 5102184 5455929 3459653 14976223 2000 1462776 3453202 4915978 5505651 3512801 14774524 2001 1374114 3215401 4589515 5397899 3580176 14406144 2002 1329807 3154883 4484690 5144434 3587517 14334934 2003 1314064 3000281 4314345 4980583 3703562 14323121 2004 1251716 3171236 4422952 4967374 3604032 14510858 2005 1233328 3204389 44437717 4870790 3767253 14532984 1.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各种由于人类盲目开发海洋生物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逐渐暴露:过度捕捞和滥用资源导致近海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力下降;海洋捕捞长期失控,甚至大量捕杀产卵群体和幼体,破坏了种群补充和资源再生,特别是包括鲐鱼,梭鱼,鲈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环境污染和过度的捕捞导致了生物资源的衰退和崩溃,许多种类已濒临灭绝。
同时生活生产污水大量排向海洋造成海洋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造成我国今年海洋赤潮频发,近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特别是河口和海湾的赤潮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呈上升趋势(图1);养殖海区水质恶化,养殖病害问题日趋严重;不合理的围海、砍伐、挖礁,致使一些独特的海洋生态系,如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典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这些状况已造成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如何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科学、合理、持续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图1 1980—2006年中国海域赤潮发生频率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分析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但海洋开发技术却远远落后于生产需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借鉴人类陆地开发的经验与教训,以及由于人类过度开发造成大量生物濒临灭亡的现实状况,我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必须要趁早,尽最大可能防患于未然,摆脱“开发——破坏——贫困——恶性开发”的恶性循环。
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合理有效的开发,从而加以利用。
2.1 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我国政府自80年代以来就逐渐制定了许多有关保护海洋生物的法规,主要有《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等。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已实施多年,对保护海洋生物资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涉海立法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海洋环境保护法》只是单纯地规定了防止几大类海洋污染,而对如何防止其他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特别是非污染性人为活动(如旅游业、房地产业)对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破坏没有规定[4]。
当前,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现行的法规,另一方面还要制定海洋管理的其他法规,使海洋管理的工作都有法可依。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从法律上防止少数人为获得目前的利益而大肆破坏、污染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损害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使大部分人能将环境保护的好处表现在经济利益上,增加其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治理旧的污染源,防止新的污染源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陆地上的江河污染已有足够的重视,但对海洋污染人们仍未有足够的重视,各种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船舶污水直排人海仍未控制,除了污染超标排放仍然存在外,污染排海总量急需制订。
因此,实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是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两项标准共同控制的根本途径。
同时实行排污许可证公平有偿转让,用经济方式体现环境价值,用市场手段迫使各企业将环境污染作为生产成本之一,重视解决污染问题,同时采用先进技术治理各种污染物。
2.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资源(如鱼、虾、蟹、贝、藻)正面临过度采捕的威胁,传统渔场的渔业资源在减少,传统渔业效益下降,为此可发展新渔场,发展远洋渔业和发掘新的种群。
对于珍稀物种则用海洋生物遗传工程技术增加其数量,保证它的稳定发展。
2.4 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制定合理捕捞量定额我国应效仿欧美等国,每年根据对我国海洋资源专属区200哩以内海洋渔类种群增长能力和各物种间保持生态平衡制订可捕捞的各种渔类资源定额,首先从捕捞量上控制捕捞强度,制止过度损耗渔业资源,在此基础上依照“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竞拍捕捞许可证,同时兼顾各渔业企业、个人利益,给予对弱势渔业生产者生活扶助性质的最低捕捞许可证,并允许公开转让,辅以严厉的法律监督,防止无证偷捕行为。
由于渔业资源增加的年份增加捕捞定额,反之减少,而捕捞定额的增减会导致许可证拍卖价的升降,如此使全体渔业生产者将海洋渔业资源的增加和减少与自己的利益的增加或减少挂钩,有利于其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然后部分弱势渔业生产者可以通过出售许可证维护生活,而另一部分优势渔业生产者通过购入许可证增加单产、提高效益,同时将过剩的渔船协助转行进行观光渔业等,方能扭转目前无限制的造船下海,过量捕捞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