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套K12】高考历史 第四分册(世界近代史)阶段线索梳理素材 华东师大版

【配套K12】高考历史 第四分册(世界近代史)阶段线索梳理素材 华东师大版

第四分册(世界近代史)阶段线索梳理一、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四分册1—4课)基本特征: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主体内容: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手工工场出现)15世纪末,资本原始积累开始(英国圈地运动)政治-英法等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世界市场。

同时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冲击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内在逻辑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寻金热出现→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有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英、法两国政治制度转变(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加入殖民扩张行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掀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打击教皇和天主教会势力,动摇西欧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并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列强到东方追求财富的欲望,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西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有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席卷西欧各国,宗教改革也从德国首先开始,猛烈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二、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第四分册5—8课)基本特征: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猛烈冲击封建专制统治,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主体内容:政治-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①17世纪英国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进入较长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②18世纪后期的美国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并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③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人权宣言》否定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拿破仑时期《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扩大大革命影响。

④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17世纪末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加强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

思想-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远。

内在逻辑关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先导)。

启蒙运动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变革提供了锐利的武器-既为行将到来的美、法等过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政治构想。

如美国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发表了《独立宣言》,体现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启蒙运动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大革命后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法国民法典》都集中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而美国独立战争又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动。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有力地促进历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近代英美法重要法律文献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合众国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大资产阶级掌权时期-君主立宪制(1791年宪法)大革命期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帝国(君主制)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本质:资产阶级的政体,实质体现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影响政治体制的因素:国情不同(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革命时期领导者不同;阶级力量的对比不同等认识:政体形式应遵从宪法规定的人民的真实愿望;应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应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观点异同共同点: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宣扬理性不同点:①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伏尔泰-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将政府全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彼此独立,互相制约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卢梭-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②其他观点: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强调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是法律的精神伏尔泰-反对教会权威,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影响最广泛)卢梭-系统阐述人类的平等和自由问题,发展社会契约学说,强调人民主权(最激进)狄德罗-以公开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批判唯心主义和天主教神学(《百科全书》)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第四分册9—13课)基本特征: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扩散,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

主体内容:英国工业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变革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内在逻辑关系: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政治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工业革命又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工业化初期社会冲突迭起,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潮产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思潮也由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及影响(1)历史条件:非物质条件: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和完善,使国内政局保持长期稳定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通过实施《垄断法》,保护私人产权,鼓励技术创新科技-17世纪的英国已经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在实验科学和机械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英国的工场手工业易于发展分工和采纳新技术;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毛纺织业、采矿和冶金等部门的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在产业分工、技术进步、熟练工人培养等方面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物质条件:市场-进行海外殖民,利用海上优势和庞大船队,控制欧、美、亚的广大市场圈地运动开辟国内市场资本-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奴隶贸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能源与原料条件-煤炭资源和开发和海外殖民地的拓展使英国获得了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能源、原料等条件(2)进程:棉纺织业-纺纱机和织布机的相继发明,诞生第一个现代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动力-瓦特研制出万能蒸汽机,进入“蒸汽时代”新能源和新材料-煤产量增长,冶金业巨大发展,煤炭和钢铁成为重要的燃料和材料交通运输-蒸汽机车和蒸汽船的发明实现陆上和水上交通运输业大变革,加快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建成现代工业体系(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成为“世界工厂”(3)影响:生产方式-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产业结构-工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扩大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现代工厂制度出现城市化-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开始城市化进程生活方式-竞争、生活节奏、家庭规模、生活内容、教育、生活质量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社会结构-贵族、乡绅影响力下降;企业主、银行家、商人地位上升,产业工人队伍成长壮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关系成为最主要社会关衍生新的社会矛盾-“血汗工厂”,工人受到残酷剥削,劳资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新法规-社会立法,从工厂法开始。

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总结:圈地运动、海外扩张、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下,19世纪中叶的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原型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第四分册14—19课)基本特征: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扩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至20世纪初,欧美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主体内容: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美国南北战争,维护美利坚民族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崛起奠定基础德意志统一,以王朝战争方式完成,在中欧崛起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日本明治维新,跻身资本主义国家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力时代;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大企业和垄断资本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社会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世界体系形成-欧美国家主导;欧美列强发展不平衡;争夺日益激烈,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具有不稳定性内在逻辑关系:工业化浪潮从西欧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扩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以空前的广度开展,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政局相对稳定)表现:20世纪初,美国取代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崛起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1898年美西战争后,成为欧洲列强强劲竞争对手;1899年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原因:政治:独立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和自由传统通过南北战争,在法律上废除黑人奴隶制,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土地问题,为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基础市场:开发西部,发展农业,扩大国内市场劳动力: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国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科技:重视科技和教育,鼓励发明创造资金:西欧剩余资本大量涌入19世纪后期德国崛起表现:一战前夕,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原因:政治: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结束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市场:资本主义获得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资金:普法战争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资源:本国丰富资源及法国割让的亚尔萨斯和洛林矿产丰富(煤和铁)科技教育: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重视教育军事:大造军火舰船刺激工业生产19世纪后期美德两国经济发展原因的共同点:政治:国家统一营造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市场:国内市场的统一与拓展提供了开发的腹地劳动力:拥有充足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发展资金科技教育: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重视科技的作用和人才的培养19世纪后期日本崛起表现:20世纪初,日本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1904年日俄战争后,成为欧洲列强强劲竞争对手原因:政治:明治维新排除了发展障碍经济:政府扶植和保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军事: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跻身帝国主义强国科技教育:重视教育,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引进欧美科技19世纪后期德国和日本崛起原因及其国际影响比较①政治方面:德国通过王朝战争,日本通过明知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都结束国内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全国统一都保留君主制度,并留有封建残余②经济方面: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都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重视军事工业对经济的刺激作用③科技教育方面: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重视教育对科技的基础作用④军事方面:都通过对外战争扩张势力,获取利益,具有军国主义倾向德国通过普法战争、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等对外战争取得战争赔款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⑤国际影响方面:都在崛起之后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加入争霸行列,四处侵略扩张,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