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因为现在人们的忙碌生活,方便的管理信息系统由此而生,我就是针对售票流程来设计售票管理信息系统。
这个售票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售票的三种方式:电话购票、网络购票、现场购票分别进行流程的设计。
再通过一系列数据在其系统内部处理过程,设计出的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E-R图、功能模块图等。
经过对售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让售票部门能够方便的且正确的处理,让购票者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购买到所需票据。
关键字:管理信息系统票务流程
目录
1.系统开发背景 (1)
2.数据库设计 (1)
2.1 业务流程图 (1)
2.2 数据流程图 (2)
2.3 数据字典 (5)
2.4 E-R图 (9)
3.系统设计 (11)
3.1 物理方案配置 (11)
3.1.1系统处理方式 (11)
3.1.2系统硬件配置 (11)
3.1.3系统软件配置 (11)
3.2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图 (12)
3.3 代码设计 (12)
3.4 输入输出设计 (13)
3.5 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 (15)
正文
一、系统开发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
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希望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手段来得到并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由于信息资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信息的收集、传输,加以利用等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售票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正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当前社会,售票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包含火车票、飞机票、长途车票、表演门票等方面。
现在,因为人们工作的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像以前一样,排队去购票,所以出现了很多的购票方式,建立一个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减轻人们的工作,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并且能尽可能快的完成他们的购票目的。
另一方面也提高售票系统的业务管理水平。
二、数据库设计
1.业务流程图
图2-1售票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图
2.数据流程图
图2-2售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流程图
售票管理信息系统的顶层数据流程图见图2-2所示,该图表示了售票信息处理系统与外部实体之间的信息输入、输出关系,即标定了系统与外界的界面。
此售票管理信息系统有三个实体,分别是购票者、发票部门、财务部门。
而购票者又有三种方式进行购票,分别是现场购票、网络购票、电话购票。
通过图2-2,可以将数据图中各个子处理进一步分解,见图2-3、2-4、2-5。
2
●图2-3“审核所需场次、班次”数据流程分解图
图2-3是审核所需场次、班次的数据流程分解图。
从票务处理数据中查询所有的场次和班次的表演,然后再根据已售出的票据记录,从中筛选得到购票者所需的票据。
●图2-4“核对资料”数据流程分解图
图2-4是核对资料的数据流程分解图。
从购票者个人资料数据中,对其识别资料(购票者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和联系资料(购票者电话、地址等)进行核对,只有正确的资料,才能继续进行以下步骤。
如果资料错误,就要对其进行修改。
图2-5“确定支付方式”数据流程分解图
图2-5是确定支付方式的数据流程分解图。
核对正确后的资料,就可以进行支付的步骤。
支付方式有分银行汇款和邮寄。
如果是银行汇款就要选择银行,核对账号及余额,之后就可以确定支付。
如果是邮寄,就要核对购票者地址和电话,再通过邮局进行发票。
3.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用于进一步定义和描述所有数据项,包括数据流字典(如表3-2所示)、数据存储字典(如表3-3所示)、数据处理字典(如表3-4所示)三类。
表3-1 数据项描述
表3-1列出的数据字典中的部分条目,并给出数据描述的部分内容。
它是对数据流图中各个存储文件中记录的字段予以逐个定义,规定其类型、长度和各个字段的作用。
例如购票者数据,它是由购票者号、购票者姓名、购票者电话、购票者地址、需票据数量等均给以定义(类型、长度、说明),这里列出的只是对各数据元素的一部分。
5
表3-2数据流字典
表3-2为数据流字典清单,此处对F7作如下解释,数据流F7的来源是登记购票者资料,它的去向是票务处理数据,在F7中包含如下信息:购票者姓名、电话、地址等资料。
6
表3-3 数据存储字
表3-3为数据存储字典清单,均以D表示。
此处对D9进行解释,D1为票务处理数据,它是用来记录发出、库存的票据。
D1从F7、F1处流入,F2、F3、F8处流出。
D1包含如下信息:库存票据数量、发出票据数量、日期。
表3-4 数据处理字典
表3-4为数据处理字典清单,它对数据流图中的所有处理功能作出说明。
8
4.E-R图(实体-关系图)
图4-1发票部门与购票者之间的一对多联系
图4-1的实体是购票者和发票部门,通过购票者与发票部门的联系,可以便于票据能准确交付给购票者,避免票据交付的错乱。
其关系模型为:
购票者=购票者号﹡+购票者姓名+购票者电话+购票者地址
发票部门=购票者号+票据号﹡+票据数量
●图4-2财务部门与购票者之间的一对多联系
图4-2的实体是购票者和财务部门,通过购票者与财务部门的联系,能正确向购票者收取票款,避免企业的损失。
其关系模型为:
购票者=购票者号﹡+购票者姓名+购票者电话+购票者地址
财务部门=发票通知单﹡+现金收款单+汇款单+购票者号
●图4-3售票管理信息系统E—R关系图
由图4-1和图4-2合并就得到整体E-R图(图4-3)。
购票者和发票部门之间存在一对多联系,购票者和财务部门之间存在一对多联系。
三、系统设计
1.物理方案配置
(1)系统处理方式
售票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现场、网络、电话的方式进行。
现场、网络、电话形成一个大的系统,互相都要用网络进行连接。
如现场就应每个窗口都各配置一台微机,每台微机都应联成网络,相互通信。
(2)系统硬件配置
<1>多台微机(包括主机、显示器及磁盘驱动器)。
<2>票据打印机。
<3>适配器、电缆等其它网络配件。
(3)系统软件配置
<1>汉字多用户操作系统。
<2>汉字dBASE—Ⅲ数据库系统。
<3>其它应用软件。
2.系统总体功能模块图
5-1售票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图3.代码设计
这里所设计的代码为数字码,使代码定位简单,易于管理。
一级科目代码为表演场地的代码;
二级科目代码为表演场次的代码;
三级科目代码为购票者的代码。
在此管理信息系统,其权值设为:876 543 21
举一代码为例,某张票据的原代码为101 021 08
原代码: 101 021 08
各乘以权:876 543 21
乘积求和:8+0+6+0+8+3+12+8=45
以11为模去除乘积之和,取余作为校验位:45/11=1
由此得出代码为:101 021 08 1
4.输入输出设计
(1)输入设计
输入的数据有三种,分别为购票者资料、票务信息和错误改正。
分别描述如下:<1>购票者资料
来源——购票者
媒体——表格(每张票据的购票者所填的表格)
字段——购票者号(六位数字型)
购票者姓名(四位字符型〕
购票者电话(十一位整型)
购票者地址(三十位字符型)
<2>票务信息
来源——发票部门
媒体——表格
字段——票据号(六位数字型)
票据数量(三位数字型)
场次、班次号(三位数字型)
场次、班次名(二十位字符型)
<3>错误改正
来源——所有用户
媒体——表格
字段——由负责改错工作的程序员设计(也包括盘点后的实际库存的输入)
13
(2)输出设计
系统的主要输出有二个:库存总数、库存盘点的调整报告。
下面分别进行描述:
<1> 库存总数
去向——发票部门、财务部门。
形式——缩微胶片。
顺序——依票据号排序。
<2>库存盘点后的调整报告
形式——打印。
顺序——依票据号次序。
频率——每次盘点后打印。
14
5.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
●图6-1“票务处理”的IPO图
IPO图主要是配合层次化模块结构图详细说明每个模块内部功能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输入(I)、处理(P)、输出(O)以及与之相应的数据库/文件、在总体结构中的位置等信息。
此“票务处理”中输入(I)有输入购票信息、读库存票据文件;处理(P)有确定是否有所需票据、处理可发票单据、确定购票者资料;输出(O)有打印票据、编辑已售票据单。
●图6-2“票务处理”的HIPO图
15
参考文献
1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黄培伦.组织行为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