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续发展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将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 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 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都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中华传统和谐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诸如恪守诚 信、坦诚相待、关爱他人、乐善好施等等。这种“和
谐”文化,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合理陛,为中
华民族带来了稳定与祥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和合”与和谐的文化传 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 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取向,成为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 化、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和谐文化在许多区域文化中都有突出体现。我 们在考察徽文化时就发现,徽文化的许多特征都显露 着明显的“和合”传统,如“和为贵”成为徽州民间普 遍尊奉的文化信条;古代徽州民居的环境和建筑风 格,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可以说,建设一 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充满活力的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追寻的 理想。 近年来,致公党中央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围 绕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在全社会形成 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 积极建言献策。我们还动员广大党员和国内外热心 公益事业的有识之士,对贫困地区及社会弱势群体实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最近召开的文联代表大会、作协代 表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 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 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 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 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 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胡锦涛同 志关于“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 力”的论断,高瞻远瞩、寓意深刻、意义重大,为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指明了方向。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 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标志。我们不仅要发挥文化软 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 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加强对外 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向世界展 示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这是构建良好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合作与发展的需 要,是联合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提高文化
实力。
施帮扶,为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而努力。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海外侨胞和港 澳台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 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华儿女无论生活在 本土还是移居海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始终不 渝,基于文化认同而产生的精神动力生生不息。 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 面,尽管有代际和地域的差异,但中华文化的核心,即 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层的民族精神却被长期传承下来。 这种精神化为一种民族感情,一种绵延不绝的文化情 结。正是这种文化情结,为我们做好侨港澳台工作提 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开展侨 港澳台工作,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召 力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近年来,致公党中央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在 增进与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交流、增强他们对优 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2003年,我们以举办“纪念司徒美堂诞辰135周年” 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邀请15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 侨团的200余位海外侨领到大陆参观访问,使他们切 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中华民族 的认同感得到极大增强;2005年,我们举办中国致公 党成立8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 90多个社团的360多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参加 了庆祝活动,我们通过遍及全国各地的人文和自然景 观,通过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来吸引和感召海外侨 胞,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2005年9月,我们组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团访问加拿大,为当地华侨华 人奉献了一台文化盛筵,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通过 文化交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谊一道传递给更 多的海外侨胞;我们重点联系的安徽神行太保文武学 校和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多次出访海外,广泛进行体 育文化交流,所到之处均引起轰动。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侨务资源可持
广大海外侨胞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及其爱国、爱 乡的民族情感,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独特资 源和优势。华侨华人为了在所在国更好地生存和发 展,学习并接受当地的语言和文化,努力融入当地社
万 方数据
2007年第2期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7
会,为繁荣所在国文化作出了贡献。对于这些,我们 一贯表示支持和赞赏。过去,我们强调侨胞要“落叶 归根”,都要回到祖居国;现在,我们强调“落地生 根”,希望侨胞在融入所在国社会的基础上,为祖国和 祖籍国的发展作贡献。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广大华 侨华人为了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希望有更多的机会 学习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吸纳更多中华文化的精 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一直以来,致公党中央十分重视以文化为载体、 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2004年,我们在 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加强海外侨务工作,促 进华侨华人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首次将“可持 续发展”的概念与侨务资源联系起来,并建议将区域 文化列入国家长期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要求整合各方 面资源和力量,给予重大支持。该建议得到中共中央 领导同志的亲笔批示,得到侨界的广泛认同。 华文学校、华文报刊和华人社团组织构成了海外 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基石,华侨华人以此为载体完整 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开展华文教育 可以从多个方面人手,如培训华文师资、开设文化讲 座、提供华文教材、输送文学著作和影视作品、为青少 年开办夏令营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他们认 识和学会使用中华文字。在这方面我们做了许多工 作。2003年,应印尼华文教育机构的邀请,致公党中 央组织专家赴印尼免费为印尼各地近千名教师进行 培训和开设讲座;2005年,致公党北京市委会以燕京 文化专科学校为依托,编印了系列汉语教材,为美洲 中华会馆的华人青少年提供汉语学习教材;福建、云 南、广东省委会等地方组织也发挥各自优势,以向海 外派遣中文教师等方式开展华文教育工作,取得了良 好效果。 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致公党中央已与 世界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团建立了联系。 通过请进来,让侨胞到祖源地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了解祖国和祖籍国发生的变化;通过走出去,我们 可以了解侨胞在当地生存与发展的状况,同时,也可 更直接地做好传播中华文化的工作。今后,我们还将 在凝聚侨心、汇聚侨力方面多做工作,尤其是要尝试
与海外华文媒体进行接触,充分发挥华文媒体在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早日完成
崇尚国家统一,反对政权分立,是中华文化价值 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统一 并非一般的政治选择和一时的政治诉求,而是在中华 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意识和民 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价值观。香港、澳门 之所以能够成功回归祖国,共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情 感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海峡两岸血同缘、书同 文、语同声,有着割舍不断的骨肉深情。今天台湾的 文化,与河洛文化、闽南文化等区域文化保持着紧密 的渊源关系。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台湾客家人 仍能保持客家文化的独特品格,体现出强烈的寻根意 识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近年来,台湾当局大搞“文化台独”,企图割断历 史,从文化上割裂两岸联系。文化认同的危机,最终 会导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双重危机。因此,强化 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脐带”关系,反对“文化台独”,对 于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对于实 现祖国统一大业至关重要。 对于我们参政党来说,履行参政议政职能,要以 发展为参政议政第一要务。其中,促进文化建设的发 展,也是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我们拥有一批文化、 科技、教育、文艺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肩负 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家能站在秉承中华民族 文化和兼收并蓄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高度,深入 挖掘做好侨港澳台工作的潜力,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 大,为民族复兴伟业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贡献我 们的力量。 (本文为罗豪才同志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密 切海内外同胞关系”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 责任编辑:王珊
收稿日期:2007一01一04
作者简介:罗豪才,男,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
万 方数据
6
罗豪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007年第2期
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海外侨胞与祖国同胞同宗同源, 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措施 之一,就是要努力满足侨胞的要求,让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在他们中问传承和发展,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 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在海外侨胞心中产生 更深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祖国和祖籍国更深的热爱之 情。我们要通过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 推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有利于华人华侨生 存和发展的良好国际文化环境的发展,让世界了解中 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0519(2007)02—0005—0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已经 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科学地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研究它对 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影响,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促进祖国统一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有着重 要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民族在长期的 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各民族之间不断的交融与碰撞 中,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 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 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 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 大的内在动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 要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寻 求独立的实践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英勇抗敌的 奋斗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维护统一的民 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理念等,更是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 族精神、民族品质、民族美德,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等,也将产 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