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隋朝,日本派遣“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
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意味学习中国文化。
但是在唐朝经历了两国第一次战争“白江之战”后,两国关系就开始有了变化,在后来发生了元日战争(1274年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到20世纪30年代。
中日关系
已经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但在建国初期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之后中日关系就如同现在一样,摩擦不断。
关键词:中日邻国摩擦主权和平
从古代来思考中日
中日交流,在汉代就有,只是那时候的日本尚未完成统一。
在公元三世纪,日本兴起了一个以大和为中心的大国,史称大和国。
当时时值我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兴起以后,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等国遣使朝贡,请求册封,应该说在这个时候,中日就已经形成朝贡关系。
统一后的日本,在隋朝,日本就派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唐朝时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密切的原因就是,日本为了学习唐王朝先进的政治模式、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
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
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
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
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明朝时期,双方交流更为频繁,设计面更光。
出科学文化外,还有民间交流和经济交流。
中日战争,在公元659年,中日因为朝鲜半岛三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爆发了第一次战争,之后虽然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
日本方面担心唐朝对日用兵,未能主动发起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
本天武天皇登基后派遣规模更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
公元16世纪末,日本由丰臣秀吉统一,统一后他妄自尊大,竟要求朝鲜臣服(朝鲜一直为中国藩国)。
于是中日在朝鲜展开了一系列会战。
后来德川幕府建立后,中日又重现开始建交,而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关系,中日交往逐渐中断。
到了后来,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而中国仍然在封建主义踏步,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的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日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
而中日关系也是有如万年玄冰,万年不化。
中日的发展心态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首先我们应正视中日关系。
自古
以来,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又如老师和徒弟的关系,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是一个被中华民族同化的国家之一。
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又造就了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日本和我国的关系十分复杂,自元末开始,其就开始侵扰我国(就是我们常说的倭寇),特别是其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更是给我国留下了一段屈辱和血腥的历史!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不会忘记的!
但是,进入七十年代后,我国和日本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
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更是两国难得的蜜月期。
但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日本一再玩火及对领土的过分要求,严重挫伤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更是肆无忌弹。
更想篡改历史!这是每一个深受日本欺凌国家和人民所不能允许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智的看待问题。
中日作为邻邦将长期存在,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为了发展,必须给我国创造一个宽松的周边环境。
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新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将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状况中得到发展。
具体而言,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双方将致力于构筑避免摩擦、增进合作的稳定的双边机制。
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朝野、媒体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对日本民众的煽动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其次,重视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
今天推动中日友好的力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老一代从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和民间人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
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日本民众中正被逐渐淡忘。
所以,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这也是构建未来中日关系的方策之一。
最后,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培养具有未来思考型的中日青年。
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走出中日关系的歧路,媒体负有重要的责任。
它不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桥梁和阵地,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文化载体。
所以,媒体应以宽阔的胸怀,多方位、多视角,客观公正地报导对方。
同样重要的是,中日双方还必须要注重培养大量具有未来思考型、开拓性的青年,因为青年睿智则国家关系睿智,才能以史为鉴、携手面向未来,共同走出中日关系的阴影,开创明朗、健康的两国关系新局面。
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
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中日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中日关系本身,而是在于双方是否具有战略眼光,首先致力于亚洲的整合,第一步当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
一方面地
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两国间相互交往与作用方式将继续得到调整,新的交往方式与渠道将在“磨合”过程中渐趋成形;亚太与东亚多边合作的发展将对中日关系产生更多影响,两国在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的合作将逐步增加。
只要中日两国共同努力,“中日伙伴关系”就能够从目标变为现实,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安全与繁荣,而且也将
是对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当代中日关系》参考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星宇
毛里和子著《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徐显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冯昭奎、林昶著《中日关系报告》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张历历著《百年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李玉、浦野起央主编《中日相互认识论集》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版。
吴学文著《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田桓编著《战后中日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金熙德著《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20世纪90年代新动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李玉主编《中国的中日关系史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刘德有著《时光之旅——我经历的中日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张香山著《中日关系管窥与见证》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
孙平化著《我的履历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蒋立峰主编《中日关系三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吴学文、林连德、徐之先著《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
陆建元著《战后中日关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