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为题的作文

李清照为题的作文

舟轻愁重,欲语泪先流
不知是天妒佳偶,还是生不逢时,李清照“不合时宜”的短暂幸福在时代的汹涌波涛中。岁月荏苒,流年却在她年轻的容颜上抹下岁月的痕迹。京都沦陷,情投意合的夫君病故,珍藏的古物遗失……只身一人的李清照已经身心俱备悦己者不在,“物是人非”“倦梳头”;教人如何不“欲语泪先流”……寄情词赋,她留给了我无尽延绵的悲欢,引我体会悱恻哀感,品味人生苦乐,让我坚强面对世事。中年的她,青春已不在,诗词却永驻!
也拟泛轻舟
闭眼想起,是夕阳下,少女嬉闹着轻划小舟,是惊飞的鸥鹭,是映日荷花,是如天之水。睁开眼睛,却见残花断枝,花瓣散落在泥土间。嗅着,、无依无靠的自己,泪,轻轻流过脸颊。鸥鹭啊鸥鹭!你为何就此离去?命运啊命运!为何把我变得如此悲哀?想不下去,于是望了望碧波荡漾的双溪。偶然发现一叶轻舟漂浮,听到几声欢声笑语,不禁又心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舟不载愁,心载愁。
【篇六:我眼中的李清照】
我眼中的李清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如果说李白
、杜甫
、苏轼等是出类拔萃的男诗词作家的话,那么李清照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震烁古今的女诗词作家。
李清照,自易安居士,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工于词章,母善属文,家中藏书甚多。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受苦难。十八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舒心适意。靖康之变,身遭战祸,又逢丧父之痛,所藏文物尽失,后贫困悲苦,东飘西泊,客死江南。
凛冽的秋风催残者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的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
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南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的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了霜,惨白的月儿勾住了过往,孤独融入了淡酒,宁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生被这漫天愁绪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是悲惨的。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国难当头。你与赵明诚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收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你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又死于建康。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猪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几许?舴艋舟也无能为力。后来金兵铁蹄南下,南宋王朝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咳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你目睹了国破家亡,你是“虽外忧患穷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你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你的爱国情,你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藕。你的希望成为幻影。你只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为题的作文
【篇一:李清照
——千言万语不尽愁】
叹一声“凄凄惨惨戚戚”,残酒未消,愁上心头,问花为谁淡着胭脂,花不语,欲言泪先流。
——引子
却把青梅嗅
一架秋千,载不动心中欢喜。露浓花瘦,一片端春美景。那秋千上的少女,随着秋千摇摆。婉转的眼波,动人的微笑,一袭轻裙。她笑的那样灿烂,也不知她心中在思些什么,想写什么。轻轻站起,正要休息一番,却见有人来。她慌张地跑走了,一只金钗滑落,一双精致的小鞋也落在了小院中。倚着门,盈盈一笑,轻回首,一股清香飘来,是那支青梅。青涩美好的少女时光,也属于正处香闺的李清照。这时候的她,无忧无愁,似一只小鸟,又似一朵微微开放的桃花,娇小而迷人。这时候的她,哪有话不完的愁?只有言不尽的快乐。
面对着人物的是非,面对断香残酒,面对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一杯浊酒洗清愁。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
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想我们走来。
爱玲继承了你的决然与毅然。
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
张小娴
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
……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段完美的独舞,守护史上那座盛世空城。
【篇二:李清照,一代千古才女】
我与你相隔千年。你的才,你的情,你的愁。全在你的诗词
中流露。从未有人见过你的照片,在那个烽火的年代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尽管我未曾与你谋面,但我依稀可以感受到你穿越千年的美丽。你,究竟具有怎样的才情,使沈去矜论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她在凄惨中奋起,在愁绪中找到永恒。她用那满腹的才华,婉约的风格,生花的妙笔;诉内心之感,怀故土之思,抒爱国之情。
战争把她的幸福推人深渊,她只能用一首首忧愤的诗词来诉说她的哀愁与无奈。从此,“愁”成了她生命的主旋律。
当她徘徊在秋天的某个黄昏,看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看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时,她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愁凝成了她的灵魂。当她完美的人生被战争打破时,是她将那独特的“易安体”化成美丽的风景,把凄迷的人生演绎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进了你……
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冷清无奈……维纳斯因断壁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
少女时代的你是幸运的。
出生在一个爱好文学
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文章。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这样一个开明的家庭练就了你卓尔不群的思想和一颗敏感的词人心。你”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政治见识让朱熹惊叹。“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你“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让千年后的我依然能感受到你的活力。“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诉说着怀春少女的羞涩。
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在封建社会里,她冲破了一般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在家学女红的束缚,常常是走出闺房,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兴尽欲同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写出了李清照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荷花凋零,香味散去,竹席冰凉的触感,由身下泛至全身。你孤身一人,泛一叶兰舟。偶然听到一声清脆的鸟鸣,下意识地仰头看天,望着远方飘来的洁白的云,心中涌上一股酸涩。唉,这相思之苦,离别之痛,才从微皱的眉宇之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这时的你,已不似从前,没有从前的那份天真。这时的你,已陷入那忧愁的黑洞,不能自拔。这时的你,已然没有那么幸福。这时的你,被离愁之苦折磨得烦恼攻心。当丈夫赵明诚病重过世,所有的不幸如潮涌似的向你涌来,把你卷入那寂寞的深渊。你哭了,如此无奈。你问,世间谁懂吾心,却无人回应。百年后,有人在感叹,李清照的悲剧人生只因生逢乱世。百年后,有人在感慨,李清照的流芳百世只因才情无双。百年后,有人在感怀,李清照一生的成就只因世事无常。
品味着喧嚣中的诗词,也品味这生命中的感动。
哭过愁过,再面对我们的人生,“海棠依旧”,绿,红是心中永恒的风景线……
【篇五: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李清照
从没有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
沉鱼落雁的西施与貂蝉,美于闭月羞花的贵妃与昭君。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可替!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李清照,一代词宗,敢与李杜媲美,一代千古才女。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
【篇三: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
一个字凝聚了多少个不眠夜。推开历史的大门,一个瘦弱的身影隐约可见,是她!
她,一个乱世中的女子。
18岁嫁给赵明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宛如一幅清丽的画,一首动人的诗,一支悠远的曲。
当她还沉浸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突如其来的战争令她有些不知所措。丈夫的远调,让她饱尝相思之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战乱纷纷、硝烟四起的年代,让她历尽其中的酸楚与无奈。她的幸福如同水中的浮萍、风中的飘絮、空中的浮云,随时都可能湮灭。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雨。在茫茫世上的起浮,使她寻觅却只寻到泪水。少时的青梅已落,袖中的淡香已消,只有心中的哀怨不减反增。轻舟载不动愁,此心岂能载动?所以,她魂断泪流。她笔下那朵绿肥红瘦的海棠,也许就是她对自己最贴切的描绘,一番番狂风骤雨,怎能依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比黄花瘦
分别总是愁苦的。挚爱被拆开,虽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也能显出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动人情怀。佳节又重阳,却没了同插茱萸人,半夜凉初透,心也凉了。也许那金如甲的菊花,也陪着一股淡淡的酒香,飘满了小院,暗香也盈袖。香炉中,香料已燃尽,却没人来添加。为何?为何?那纤纤腰肢,载不动销魂之愁?
当她还在思念中苦苦挣扎和徘徊时,丈夫病逝的噩耗。这如晴天霹雳,让柔弱的她差点承受不住。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她的人生开始了支离破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含泪回忆与丈夫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企图以从前的幸福碎片来掩盖她的凄苦生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一个举杯对月,起舞弄影,却怎知举杯销愁愁情更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半昏半醉,半梦半醒,半愁半苦,又孤单回到闺房,身后追来一袭凉风,悲秋伤别,销愁无计……
后“寻”李清照之后我便翻阅了许多有关她的词作并认真品读了一番,那夜,我久久没有睡意,随手便又拿起那本书,不禁意间又翻出了那本《声声慢》,也已深了,暗黄的纸上字像活了一样,忽远忽近,我口中还念着这首《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又低声吟读了一遍,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我虽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年代,却有着无限的忧愁,而她的词却恰好嵌在我心坎里,那么妥帖。想到这些,我的眼中恍惚出现了几滴晶莹的水珠,眼帘中隐约的出现了一个窈窕的身影。我定睛一看,却是一位身着古代装束的女子。“你是?”我迟疑的开口。“你手中这本书的作者啊!”她淡淡的笑着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