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后题答案

语文课后题答案

五年级下册复习——课后题答案及重点题《草原》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内蒙古草原的空气清鲜,天空晴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翠色欲流。

蒙古族同胞非常热情好客,他们住蒙古包,吃手抓羊肉和奶豆腐,喝奶茶,能歌善舞。

2、体会重点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作者将草原比作一幅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让人赏心悦目。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用拟人的手法更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襟带,就像彩虹,这样比喻形似且神似。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涯,边际。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翠色欲流,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描写离别的诗句: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白杨》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外在特点:直、高大挺秀内在精神: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着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变化中可以体会到,听到兄妹谈论白杨树时,爸爸微笑地听着;回答儿子的问题时,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看到小白杨树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白杨比喻边疆建设者,白杨在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戈壁茁壮成长,它那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精神,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4、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①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②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高大的白杨树”象征爸爸,“小树”象征孩子,“迎着风沙成长”指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5、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的关联词夸夸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建设祖国的叔叔们,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儿去。

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总是那么坚强,不动摇,不退缩。

建筑工人从来就这么忙碌。

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飞沙走石,他们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在祖国大地上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

《古诗词三首》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答:《牧童》使我眼前浮现出牧童晚归休憩的情景,体会到牧童那种以地为床、自由自在的生活。

《舟过安仁》使我看到两个孩子以伞做帆,借风前行的情景,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和聪明。

《清平乐.村居》让我眼前浮现出江南的田园风光,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体会到田园的人情之美,生活之趣。

《冬阳.童年.骆驼队》《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是小英子。

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

五年级上册学过《窃读记》。

1、说说骆驼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冬日下的骆驼队是我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画面,给“我”留下了鲜明、美好的印象,这种印象是那么清晰,又那么朦胧,成为“我”我脑中永久的记忆。

2、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老师教给“我”的道理是做事要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②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是“我”看骆驼咀嚼的画面。

“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多投入啊,以至于自己与骆驼融为一体,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

写出孩子好奇的表情,天真的神态,对骆驼的喜爱。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时间过得很快,虽然有的事物依旧,但童年已经过去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童年那段日子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

在回忆中,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童年的发现》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我发现的过程:先是梦中飞行,“我”产生了好奇;我找老师解答,老师给“我”解释,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产生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并对这个疑问进行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一语双关,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

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这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童年发现的看法。

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的理解:世界上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新学说的创立都是经历过重重磨难和考验的,如科学家布鲁诺发现了新天文学说,为当时教会所不能容忍,最后他为坚持真理而被迫害致死。

3、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你的理由。

菲奥多罗夫是个天真可爱、充满求知欲、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他常做飞行的梦就认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我觉得他很天真可爱。

梦中飞行让他产生了好奇,找老师解答,我觉得他充满求知欲。

他想知道人是怎么来得,看鱼、画地图,不断观察和探索,我觉得他善于探究和想象。

《杨氏之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你认为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但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反映出杨氏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晏子使楚》1、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读读晏子的话,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答: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的回答: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第一次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关闭城门,挖五尺高的洞让晏子入城,来侮辱晏子。

晏子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

他的话妙在让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打开城门:楚王要晏子钻狗洞就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楚王当然不敢承认,所以只好打开城门。

)②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敝国:我国。

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事物。

(第二次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

面对楚王又一次对自己和祖国的侮辱,晏子顺水推舟,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我无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资格访问的只是你们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有力地贬损了楚国,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③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若。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第三次楚王嘲笑齐国人做盗贼没出息,晏子以柑橘打比方,类比推理,晏子的回答妙在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也变成了盗贼。

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2、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答:晏子能言善辩、有胆有识、沉着冷静,面对侮辱不急不躁,以巧妙地方式和惊人的智慧予以反击,是个有尊严和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3、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答: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是事情的起因: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中间是事情的经过: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反击;结尾是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怎样理解楚王的三次笑。

(第一次是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写出楚王对晏子的轻蔑,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对晏子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装作听不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笑里藏刀,嘲笑齐国的人做贼没出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