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5级物理学3班郭雪如
一、调查对象:十二岁至十八岁的青少年
二、调查目的:了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分析
四、调查现象及应对策略:
都说青少年是新时代的希望,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然而,最近这些年青少年犯罪问题越发的加重,青少年的人生道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顺利,青少年的犯罪案例历历在目,有些青少年e时段,却因种种原因陷入了犯罪的泥潭,给人生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影。
人们对犯罪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新一代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叹息。
2001年至2003年,福建省龙岩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青少年(14到25周岁)犯罪嫌疑人2338人(其中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505人),占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人总数5378人的43.5%。
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接近50%,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为主,此类占批捕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5%,以抢劫和盗窃最为突出,其次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共批捕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920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如绑架、投毒、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
青少年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
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反侦察意识明显增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模仿澳台的黑社会组织,组成具有黑社会萌芽性质的犯罪团伙实施犯罪活动。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
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
另外,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离异、死亡及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学校对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成长因素也不容忽视。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理想、道德观念,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容易感情冲动而失去理智和控制,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致产生犯罪动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治理。
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担起法定的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
应循循善诱,使自己的子女懂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的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同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教会子女正确思考人生和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
对于当前文化的
“黄”“赌”“毒”泛滥的情况,应坚持不懈的进行调整,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不断进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
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身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还要有意识地磨练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第四、加强对失足青年的帮教工作。
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点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五、社会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体系。
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
这个社会性的问题血药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体系。
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14310229
团支王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