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初探【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初探【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初探【前言】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教师一方的“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与记。

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教师预先选定的知识,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探索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回归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

要彻底地改变课堂上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僵死状态,要激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效果的重新审视,从课堂效度层面剖析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这是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的理性思考。

通过课堂观察来透析现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反思其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有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互动的特点和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小学语文“互动式”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动教学教师学生文本【正文】一、互动教学的含义语文阅读互动教学研究者甚多,此理论方面的著作也是丰富多样。

胡寅生在《小学教育学教程》中指出的:互动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互动关系,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

这一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互动式阅读教学。

[1]滕敏霞,陈建华在《学习型“互动体验”阅读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互动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是一种尊重主体、体现创造性的教学。

人的社会存在的本质决定了人际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必要,互动正适应了这一要求。

互动理论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

互动教学是互动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体现了民主平等、交流合作、创造生成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

统观新一轮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互动教学理念的引入让传统的语文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在建立开放、平等、民主的生态课堂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二、国内外互动教学的相关评述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标准》推广,在阅读教学中侧重致力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互动是目前语文课堂中流行的教学方式,几乎可以说不“互动”非“课堂”。

于是,新形势下“互动式教学法”研究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龚毅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中指出: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所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

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没有真正体现互动理念的精髓。

新课程追求的课堂互动,应该是较高层次的课堂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即能够触及到对方心灵的互动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师生互动。

[3](一)国外有关互动教学情况的简述“互动”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虽然只是上个世纪后半叶才出现的,但其意义的精髓却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的苏格拉底时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产婆术”[3],这是一种对学生的德行进行培养的教育方法。

“产婆术”其实就是一种“问答法”,这种教育方法被苏格拉底的学生,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这已经包含了“教学互动”思想,这种思想后来逐步发展为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启发式教学。

近代,也有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教学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思想,其中较为突出的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的集大成者,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互动”概念在杜威那里就是某种“联系”,他说过:“一个和别人有联系的人,如果不考虑别人的活动,就不能完成他自己的活动。

”“一个人所碰到的事和他所作出的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系,他对他的环境所做的事和环境对他作出的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系,正是在此程度上,他的行为和他周围的事物获得了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杜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倡导“主动作业”与“问题解决”教学,即教学中,教师创设“经验情境”,在此情境中,儿童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发现问题,同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使教学成为师生合作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

[4]杜威之后的“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对“教学互动”思想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从而成为我们提出的多元互动教学的理论指导。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得好:“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在活动中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我。

多元互动教学就是基于儿童的这种天性,力求语文课堂的活动化。

[5]国外对“互动教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他认为,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存在着互动,人与人要进行交际,就必须以互动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为“互动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种功能。

”[6]美国佛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杰林·里拉德指出,学生可以在喧闹的环境中学习,当他们被迫保持安静时,就失去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人类通过与周围环境互动来认识世界,因此,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走动(与周围学生互动),才能更好地学习。

[7]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在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他”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你”关系。

没有互动,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8] (二)国内有关互动教学情况的简述在国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互动教学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佐斌的《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观点的课堂师生互动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发生的持续、动态、双向、具有促进性的相互作用,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共生的人际关系,全员参与、平等交流、共同活动、知情交融应是现代教育所体现的课堂师生互动模式[9];程晓樵的《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课堂情境中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教师本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与课堂行为的关系、师生互动行为的意义、互动双方的自我概念等[10];还有郭建军主编的《活动建构体系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11]和刘家访编著的《互动教学》等,他们都从不同层面对互动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索。

在新课程大力推行的这些年,“互动教学理论”在实践层面上也得到了初步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一部分一线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撰写了相关的教学论文。

如《学科教育》2004年09期赵曼莉的《试析师生互动的形式化》;《阅读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陈洪柳的《阅读教学在互动中充满灵性》;《安徽教育月刊》2006年04期曾勋林的《有效互动,交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他们从不同侧面论述了互动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特性、具体内涵,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这些研究是比较丰富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笔者认为,所谓互动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互动”的形式,主要看是否体现了“互动”的精神与原则。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对于语文教学的互动研究甚多,但多数只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来谈互动式教学的涵义,对互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误区及问题,没有比较系统和具体的说明。

本文着重从这方面入手,探究新课程背景下互动式语文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探求解决策略,力求论文条例清晰,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总结互动教学是一种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它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革学习方式,构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等结构,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教育实践中,这些价值是调节教学活动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牵引着教学改革的走向,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此,从价值的视角观照、审视和探索互动教学之于学生发展这一问题,有助于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新的教学价值观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的转变建立关联并实现统一。

课堂互动教学的作用与优点己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己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课堂互动教学尽管具有一定的教学论意义与价值,但它不是教学改革的“全部力量”和“唯一指向”,即不可能成为一剂能解决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客观的讲,它也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因为一般的研究大都习惯于从正向的视角展开的,而对它的“缺陷”往往认识不足。

如果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一番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于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来进行,尤其是那些准备不充分、设计粗糙的“互动”教学活动,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的互动必然是散乱无序,效率低下的,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那种认为只要使用了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学就能取得成功的观点是缺少理性的。

因为教师不善用互动教学这种方法,教学往往会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流于形式,而缺少互动的实效性。

具体而言,互动教学达到实质性的互动,必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挖掘出课程的教学价值,全面优化教学资源。

既要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最大满足,全面的提升发展学生的生命活动的质量。

教师要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而不是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不是将学生作为控制和灌输的对象;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及思考,而不只是让学生喊一些空洞的口号,说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或者自己有了疑问或不同意见也不敢说出,只是附和教师或大多数人的意见。

总之,只有真实的师生互动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精神的丰富,使他们在知识、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领会世界的意义,获得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1】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第2版.【2】滕敏霞,陈建华.学习型“互动体验”阅读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专题研究,2006.2【2】龚毅.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2009.7【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0— 43).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王丹.王田晶从《爱弥儿》中审视卢梭的教育思想教学交流 2008.9【6】李海军. 爱德华.霍尔与跨文化传播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7】/20071016/n252669566.shtml【8】 /sanersbook/Efp_Bl_1001693029.aspx【9】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10】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11】郭建军主编.《活动建构体系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8【12】赵曼莉.《试析师生互动的形式化》[J].学科教育2004.9【13】陈洪柳.《阅读教学在互动中充满灵性》[J] 阅读教学与研究 2007年04期【14】曾勋林的《有效互动,交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J] 安徽教育月刊 2006年04期【15】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35【17】潘文彬.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M].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8】辽宁省课改教师培训教材.合作学习——种教学策略的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张金保.对话教学误区及修正例谈[J].中学语文教学,2007.2【21】(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傅任敢译[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2】(美)R.M.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皮连生等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主题